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空间更新

搜索文档
让街巷融入城市温度与人文魅力
苏州日报· 2025-04-14 00:23
核心观点 - 苏州通过人性化街道空间改造项目 将"人的体验"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核心标尺 实现从"车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型升级 [1][2][3] 街道空间改造项目 - 改造案例包括:1米台阶落差调整保障老人安全出行 5米围墙内退释放行人空间 5000平方米口袋公园提供儿童美育课堂 [2] - 十全街设置8米宽慢行步道和720个非机动车泊位 市立医院太湖总院消除"马路牙子"实现零高差通行 增设3处临停候车区 [3] - 广济桥下灰色空间改造为外卖骑手"充电港湾" 集成充换电设施与休憩驿站 [3] - 轨道交通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融入"游园雅趣"艺术空间 采用灰瓦白墙木格栅窗设计与周边历史建筑呼应 [4][5] - 相城区元和街道改造21处街角 植入非遗科普艺术主题 昆山正仪古镇百戏博物馆周边增设公共演艺空间 [5] 制度创新与社会参与 - 十全街改造期间组织30余场专题活动 采纳解决500多条多方意见建议 引导商户成立自治联盟 [7] - 轨交4、5号线南门站引进多方社会主体共建 增设配备基础设施的环卫工人休息室 [7] 实施规模与计划 - 2023年启动两批共40余个试点项目 聚焦儿童友好/就医就学/散步健身等场景 [6] - 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30条道路精细化改造 包括道前街/十梓街/学士街等 [5] 设计理念转型 - 通过减少机动车路权增加人的停留可能 实现街道空间从功能单一向多元复合转型 [3] - 将苏州园林"步移景异"特色延伸至公共街巷 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宜居理念 [3][5] - 强调文化属性与功能完善并重 打造兼具现代化便利与江南韵味的"双面绣"式街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