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际关系
icon
搜索文档
她刺破的母职真相,多少东亚家庭都难以逃脱
36氪· 2025-09-24 00:45
李停写了两本以母女关系为核心的小说。她说,母亲当然有局限性,她想把母亲的沉重掰开、揉碎,她不想成为一个追求满分的妈妈,正如她 小说里写的,"没有完美的妈妈" 。 我们是否曾想象这样的未来:养老院被改造成儿童院,特殊儿童被送入空岛疗养院,育儿专家和官方机构深入家庭内部,监控母亲的育儿行为——一切为 了孩子,这却成了妈妈噩梦的开始。一旦母亲未达标准,就将面临严厉的"母职惩罚"。 这是作家李停的小说《水在岛中央》中的架空设定。叙述者"我"(珍)是一位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所在机构即将被改成"儿童院",老人面临驱逐。在搬离 前,一位调查空岛事件的女记者(琼)闯入了她的生活, 最终却因被认定未完成母职被捕。 她透露,小说叙述者的原型来自她在养老院遇见的一位老人,两人建立了真心相互聆听和倾诉的连接。"我想知道,一个人活到七八十岁,会记得什么、 遗忘什么;如果 自己被抛弃,她将会如何自我保护?" 2年前,因一位远嫁日本的网友吐槽中国妈妈"不体 面",她写下《小山》为母亲发声。如今,她依旧在为"妈妈"发声。只是,这次她将母女关系置于更广 阔的社会结构之下,镜头也更贴近于自己。 以下整理 自李停的 自述。 一个正在逼近的"未来"? ...
年度网络爆梗,为什么是一碗丝瓜汤
36氪· 2025-09-11 23:46
网络现象分析 - "丝瓜汤"梗由博主"累子"创作 在过去两周内霸占各大平台热搜 引发年轻人广泛玩梗和二次创作[3][6] - 该梗通过抽象化家庭沟通模式 将情感冲突简化为身体问题并用食补解决 形成荒谬笑点[4][6] - 核心传播机制为"丝瓜汤文学"语录 典型话术包括"肝火太旺喝丝瓜汤降火气"等医学诊断式表达[6][14][16] 代际沟通模式 - 代表典型中式家庭沟通:父母以养生语言解释矛盾 用饮食健康名义掩盖真实情绪需求[4][9] - 形成完整逻辑链条:从食材品质直接跳转人生规划 最终回归身体健康议题 实现价值体系输出[8][11] - 沟通特点表现为控制欲披着"为你好"的外衣 否定个人体验 要求服从权威[9][30] 社会共鸣效应 - 引发大规模集体共鸣 网友评论区出现"我家也是这样"密集反馈 形成"东亚小孩认证"体系[10] - 具体案例包括强迫进食过敏食物(如葡萄)、忽略生理需求(强逼喝水)、记忆错位(30岁仍被认定爱吃香菜)等[10] - 通过幽默解构代际创伤 使年轻人意识到问题普遍性而非个人过失 实现集体疗愈[24][25][29] 文化传播特征 - 梗文化具备高适应性:可代指一切场景 网友活学活用于生活各角落[7][17] - 沟通优势:避免低俗脏话同时展现攻击力 如回应争执时直接归因"肝火旺"[20][21] - 传播深度:从单一梗发展为"丝瓜汤宇宙" 包含经典语录、二创内容、表情包等完整生态[6][8][29] 代际关系本质 - 反映两代人语言系统错位:长辈用有限表达(如"多穿点")维持对话 年轻人感受压抑误解[24] - 揭示爱与控制边界:当爱成为控制工具时 实质已非爱 需回归相互尊重基础[30][31] - 提出解决方案:让丝瓜汤回归食物本质 允许口味偏好自由 拒绝情感绑架[31][33]
笑对人生“下半程”(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5-08 22:4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老年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渐成热点,从近期老年相亲节目和微短剧的 扎堆涌现便可见一斑。相较二者对老年婚恋直接大胆的表达,长剧集领域《妈妈的花样年华》《亲爱的 她们》《幸福院》等老年题材作品,探讨的大多是如何老有所依、老有所为,鲜少正面触及婚恋议题。 在此背景下,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的热门电视剧《我的后半生》,聚焦老年婚恋话题, 以新颖的视角和喜剧化的手法,勾勒出老年婚恋的复杂图景。 《我的后半生》的不足也很明显。比如沈卓然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设定,和他在相亲过程中的"抢 手",决定了剧作在表现老年婚恋状况时的有限视角。过于密集的剧情转折,也遮蔽了角色的成长过程 和个性成因,让作品少了细腻的生活质感和生动的烟火气息。 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正视他们的精神需求,看见他们的情感世界,这是老年题 材文艺作品的重要意义。愿其中的人生智慧和人性温暖,能陪伴正在老去的他们,以及终将老去的我 们,积极、乐观、从容地面对人生"下半程"。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9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图为电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