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原则

搜索文档
“不介入他人因果”的处世哲学,为何盛行?
虎嗅· 2025-08-25 13:43
解构"不介入因果"的处世哲学盛行原因 在信息洪流与人际过度连接的时代,"不介入他人因果"已然成为一种流行的处世哲学,公众号及视频号 充斥大量持此观点的内容。然而,这与其说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不如说是在现代生活压力下的一种心理 防御机制,是对数字时代特有的认知与情感双重枯竭的直接回应,是以精神智慧为外衣的自我保全策 略。 在此背景下,"因果"这一本源于佛教的复杂概念被世俗化地挪用,其过程本身就揭示了这一思潮的本 质。一个涉及三世轮回、道德责任以及主因与助缘复杂互动的宗教术语,在网络语境下被简化为一种宿 命论式的"那是他的命,与我无关"。这种简化的目的,在于为一种核心是建立心理边界的行为提供哲学 上的正当性。与其承认"我没有精力处理你的问题",不如宣称"我尊重你的因果",后者将个人的局限性 包装成一种普世原则,从而有效减轻了拒绝他人时可能产生的内疚感。 我们皆是彼此的"缘" 我认为,彻底的"不介入"是一种虚构。生存于社会之中,本身就意味着身处一个持续相互影响的场域。 真正的伦理问题,并非是否介入,而是如何有意识、负责任地介入。 医生救死扶伤、工人制造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老师教书育人——这些社会角色本身就是制度化、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