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身安全保护令
icon
搜索文档
新闻周刊|受害人不懂不敢申请保护令!反家暴 还需打通哪些关?
央视网· 2025-09-14 00:16
案件背景与事实 - 成都家暴案件受害人谢女士在两年内遭受丈夫16次家暴 其中怀孕期间持续受害 最终施暴者因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赔偿37.9万元[1] - 受害者全身存在20多处伤痕 包括肝脏部分切除 回肠及十二指肠手术修复 左肾萎缩伴肾功能未恢复等永久性伤害[1] - 首次家暴发生于谢女士怀孕八个月时 后续因回家时间、日常开销、穿衣习惯等琐事持续引发暴力行为[2] 法律干预失效环节 - 谢女士曾六次报警 警方两次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但未有效遏止暴力 施暴者在首次告诫后承诺改正但未履行[1][2] - 2023年4月24日谢女士向成都武侯区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被拒 工作人员要求提供对方本地身份证件而非其持有的有效外地身份证复印件[4][6] - 保护令申请被拒当晚 受害人在酒店遭遇最严重家暴 导致多器官损伤需紧急手术[1][7] 地区执行差异对比 - 重庆巴南区建立法院、公安、妇联三部门联动机制 实现派出所"一站式"保护令申请 法院最短20分钟在线审核签发 大幅提升72小时法定效率[9] - 重庆巴南区自2016年3月至2024年5月签发保护令超1000件 居全国区县前列 2023年10月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各部门职责[12] - 成都地区存在举证门槛高、审查周期长、材料复杂等问题 部分工作人员对保护令存在认识偏差且发放谨慎[12] 全国数据与制度瓶颈 - 2023年全国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6351份 约为2016年10倍 但均摊至3000余家基层法院年均仅2份 相比实际家暴案件数量显著偏低[12] - 2020年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婚姻中女性遭受配偶身体或精神暴力比例为8.6% 较2010年下降5.2个百分点但仍处高位[15] - 国务院报告指出各地告诫书发放标准、程序、跟踪回访要求不一致 基层执法人员认识不统一导致地区差异显著[12] 制度完善进展 - 2022年最高法司法解释降低举证标准 申请人仅需证明家暴存在"较大可能性"而非原"高度盖然性" 并列举十种证据形式[9] - 部分法院系统增设快速勾选项简化保护令申请流程 但配套措施仍需完善民警接警、告诫书下发、证据固定等操作指引[10][15] - 反家庭暴力法全文38条3100余字未能覆盖执行细节 需通过地方立法和司法解释构建全国统一反家暴应对机制[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