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评价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 做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9:16
同时,广东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在职称评审中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度,向骨干国企下放工程系列 职称评审权,在龙头民企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让"干得好"的"评得上"。 广东将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优化职称 评审服务,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 力。 广东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 做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中新网广州9月15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 场)15日在广州举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广东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其 中高技能人才827万。 据介绍,广东建成171条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鼓励技工院校开展"技研合作""引企 入校"。下一步,该省将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做优做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广"技研合 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开展补贴性培训,强化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要 素保障。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此外,广东打造"1+12+N" ...
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7-14 22:10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旨在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活力[1] - 国际人才竞争白热化背景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体系的关键[1] - 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需通过改革激发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新活力[2] 现存体制机制问题 - 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单位授权后"接住用好"能力不足,职称评审标准仍重论文奖项[3] - 用人导向偏差: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公平,激励导向作用未充分体现多劳多得[3] - 管理机制僵化:部分单位仍以"管"为主,服务支持措施不足,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不完善[3] 改革路径与案例 - 放权松绑: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实施科研自主选题、无编制限制招聘等新机制,取得重大成果[4] - 激励赋能: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竞争机制,建立基于岗位价值与业绩贡献的薪酬体系[5] - 破除障碍: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推广"负面清单+包干制",破除"行政化""官本位"倾向[5][6] - 精细化服务:从住房、入学、就医等"关键小事"入手提升人才幸福感与归属感[6] 改革战略意义 - 既是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4] - 需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效能[4]
金华赋权企业自主评人才
新华网· 2025-05-18 01:46
金华市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 金华市推出《金华市产业人才奖励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和《金华市人才分类目录》,开辟以企业认可为标准的人才评价新路径,按照"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企业认定的人才政府即认可 [1] - 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认定紧缺型人才,开创电气作为符合标准的企业可自主认定3名紧缺型人才 [1] - 徐国建作为浙江开创电气技术总工,虽无高学历但21年主导开发500多款产品,其中一款电圆锯创收3.6亿元,被公司首推为紧缺型人才 [1] 人才评价机制创新 - 金华市迭代更新人才分类目录,新增紧缺型、实用型两类人才,改变以往由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路径,直接向用人主体授权 [2] - 在全市筛选研发投入大、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给予每家1至3个自主认定名额,并提供专属资金奖励和生活优惠服务 [2] - 建立以薪酬为核心的市场评价机制,年薪60万以上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年薪40万以上或特定领域30万以上纳入紧缺型人才 [2] 企业人才自主权提升 - 政策旨在提升企业对人才认定的话语权,体现激励企业和人才的导向,具体人选完全由企业决定 [2] - 金华市将坚持授权赋能与风险防控相结合,指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确保授权事项接得住、用得好 [2] - 改革针对新业态、新工种不断涌现背景下,原有评价体系存在实绩贡献导向不突出、企业话语权不足等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