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

搜索文档
英媒:研究发现,乐观者大脑活动模式惊人相似
环球时报· 2025-07-24 22:50
研究核心发现 - 乐观者在想象未来时大脑活动模式呈现高度相似性 尤其在内侧前额叶皮质区域[1] - 这种神经框架的相似性反映的是心理处理方式而非具体想法内容的一致性[1] - 大脑"同频"现象可能解释乐观者更易取得社交成功 因其促进直觉性人际连接[1] 实验设计细节 - 研究采用87名参与者完成乐观问卷 并在MRI扫描中设想不同未来情境(积极/中性/负面/死亡相关)[1] - 乐观者在"未来导向思维"相关脑区活动一致性显著高于悲观者[1][2] 乐观与悲观思维差异 - 悲观者内侧前额叶皮质活动差异更大 可能源于对负面情境更复杂的考量[2] - 乐观者倾向于用社会普遍目标框架未来 悲观者则因个人因素脱离主流框架[2] - 研究引用托尔斯泰观点类比:乐观思维具有相似性 悲观思维呈现独特性[2] 学术评论与延伸 - 乐观者对负面事件的想象通常不如正面事件具体生动 受负面影响较小[2] - 功能性乐观不扭曲现实 而是改变事件对人的影响方式 可提高目标达成的可能性[2] 研究发表与团队 - 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第一作者为神户大学柳泽邦昭[1] - 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教授博尔托洛蒂指出乐观主义的行为调节价值[2]
A股何时崛起?市场总能爬过“忧虑之墙”!
天天基金网· 2025-06-23 06:15
核心观点 - 悲观情绪在金融市场中更易引起关注,但长期来看乐观主义才能带来更高回报 [1][2] - 股市长期年化回报率约为12%,远高于债券4%的收益率,但需注意买入估值 [4] - 高品质上市公司有能力应对挑战,应聚焦个股而非宏观环境预测 [6] 行为金融学视角 - 悲观主义在认知上更具吸引力,因人类演化中对威胁更敏感 [2] - 金融领域消极事件影响广泛,1929年大萧条时仅2.5%美国人持股却引发全民关注 [3] - 进步缓慢难察觉,挫折快速显眼:股市6个月跌40%引发调查,6年涨140%却少人关注 [3] 历史数据验证 - 过去60年巴菲特通过乐观投资赚取上千亿美元 [2] - A股1100家公司20年间总市值从4.25万亿增至26.65万亿,增幅5.27倍,年化9.6% [5] - 150多家A股公司实现20年10倍以上涨幅 [5] 投资方法论 - 股票本质是年化12%息票率的"债券",企业ROE长期稳定在12%水平 [4] - 长期收益90%来自企业经营(年化9.5%),仅10%来自投机收益(年化0.5%) [4] - 市场恐慌时提供最佳买入机会,如巴菲特建议"扛浴缸接黄金雨"而非"带勺子" [5] 成功案例启示 - 巴菲特经历30年重大事件(石油危机/总统弹劾等)证明投资原则不受短期冲击影响 [5] - 先锋基金数据显示投机收益对长期回报影响微乎其微 [4] - 泉果基金强调要避免让悲观者指导投资决策 [6]
A股何时崛起?市场总能爬过“忧虑之墙”!
证券时报· 2025-06-22 00:10
核心观点 - 悲观情绪在金融市场中更具吸引力,但长期来看乐观主义才能带来投资成功 [1][2][5] - 股市长期年化回报率约为12%,远高于债券收益率,但投资者容易因短期波动忽视这一特征 [3][10][11] - 高品质上市公司能够应对环境挑战,应聚焦企业质量而非宏观不确定性 [16] 行为金融学分析 - 悲观主义在认知上更具吸引力,因人类演化中对威胁更敏感 [5][6] - 金融领域负面事件影响广泛,1929年大萧条时仅2.5%美国人持股但引发全民关注 [7] - 进步缓慢难以察觉,挫折快速显现:股市6个月跌40%引发调查,6年涨140%却无人关注 [8] 股市长期表现 - 过去60年美股年化回报12%,先锋基金数据显示其中9.5%来自企业经营,仅0.5%来自投机 [10][12] - A股过去20年1100家公司总市值从4.25万亿增至26.65万亿,增幅5.27倍(年化9.6%),150+公司涨幅超10倍 [15] - 净资产收益率长期稳定在12%,但高价买入会稀释回报 [11] 投资策略 - 市场波动中应关注企业基本面,如巴菲特强调"股票是生产性企业"而非抽象代码 [10][13] - 历史重大事件(如石油危机、苏联解体)未改变投资原则,反而提供买入机会 [14] - 约翰·博格指出长期收益90%依赖企业经营,投机因素影响微弱 [12]
A股何时崛起?以伊战争升级,市场总能爬过“忧虑之墙”!
券商中国· 2025-06-21 23:26
核心观点 - 悲观情绪在金融市场中更易引起关注,但长期来看乐观主义才能带来更高回报 [1][2] - 股市长期年化回报率约为12%,远超债券等大类资产,但投资者常因短期波动忽视这一特性 [8][9] - 高品质上市公司能应对环境挑战,投资应聚焦企业基本面而非宏观不确定性 [10] 行为金融学分析 - 悲观主义具有认知吸引力,因人类演化中对威胁更敏感 [4][5] - 金融领域消极事件影响广泛,如1929年大萧条仅2.5%美国人持股却引发全球关注 [6] - 进步缓慢难察觉而挫折快速显性化,如股市6个月跌40%引发调查但6年涨140%无人关注 [7] 历史数据验证 - 过去60年巴菲特通过乐观投资赚取上千亿美元,强调"世界不属于悲观者" [3] - A股1100家公司20年总市值从4.25万亿增至26.65万亿,年化增幅9.6%,150+公司涨幅超10倍 [10] - 先锋基金研究显示股票长期收益9.5%来自企业经营,仅0.5%来自投机 [9] 投资方法论 - 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性支撑12%股票长期回报,但高价买入会稀释收益 [8][9] - 重大危机如石油危机、总统弹劾等反而提供最佳买入机会 [10] - 约翰·博格指出投机收益短期影响大但长期趋近于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