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游戏

搜索文档
抗日战争电子游戏的演变:从“玩家的胜利”到“人民的胜利”
新浪财经· 2025-09-03 11:44
电子游戏与抗战主题结合的历史演变 - 电子游戏作为文化媒介在历史记忆建构和民族情感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抗战题材游戏成为本土游戏创作的重要驱动力 [3][5] - 早期作品如《地道战》(1996)和《抗日:地雷战》(1998)采用"影游融合"方式 结合经典抗战影视叙事为玩家提供沉浸体验 [8][9] - 行业早期受"光荣四君子"事件(1996)影响 激发民族游戏开发意识 金山公司邀请事件相关人员开发《地雷战》以体现民族气节 [9] 商业化转型与游戏类型发展 - 2000年前后出现以《抗日——血战上海滩》(2003)为代表的商业化作品 采用光枪射击模式强调"简单快感" 通过击杀虚拟日军获得情绪宣泄 [11][14] - 网络游戏时代出现《抗战Online》(2007)和《亮剑Online》(2009) 采用MMO模式但将抗战主题背景化 加入大量付费道具系统 如"VIP印记"和"易筋经残卷" [16] - 手机游戏《亮剑》(2023)因"不充值就打不了鬼子"的付费设计引发争议 反映游戏资本利用爱国情怀进行商业化开发的倾向 [17] 创新叙事与独立游戏突破 - 《潜伏之赤途》(2013年前后)基于橙光平台开发 采用文字冒险模式和多结局设计 通过"玩家的失败"机制促使玩家理解历史复杂性 [18][19] - 独立游戏《易红2》通过非对称战役设计还原历史战场 中国军队以轻步兵对抗日军坦克飞机 阵亡机制要求玩家以新士兵身份重新部署 [20][21] - 这两款作品突破传统"玩家胜利"模式 从仇恨情绪渲染转向宏观历史审视 使抗战游戏具备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的潜力 [23] 行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中国游戏产业早期面临盗版、缺乏人才培养和行业管理混乱等问题 1995年评论指出国家对游戏产业支持不足 [6] - 1996-1997年涌现多款历史题材游戏 包括《官渡》《赤壁》和《血狮:保卫中国》 后者因质量粗糙成为著名"虚假宣传"案例 [7] - 当前国内历史游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受政策快速变化、史料整理不足和过度依赖外文文献翻译等因素制约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