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热

搜索文档
批量生产的“考研名师”:还没毕业,我教龄5年
虎嗅· 2025-05-27 03:18
考试培训行业现状 - 2025年省考参与人数超过400万,计划招录16.6万人,研究生考试参与人数388万,计划招生87.22万人 [2] - 考生为提升成功率倾向于选择培训机构,形成补习"潜规则" [3][4] - 考研、考公、留学、教资等考试培训需求激增,催生行业热潮 [5] 名师包装产业链 - 机构批量制造"名师",通过虚构教龄(如22岁本科生包装为5年教龄)、学历造假(如二级学院毕业生冒充名校教师)、成绩PS等手段提升教师吸引力 [9][12][13][16][17][18] - 考公领域通过"考不过退款"筛选高分考生,套用其答题思路包装成名师成果 [22][26] - 名师宣传材料存在夸大现象,如国考成绩标注高于全国单科最高分 [28] 行业运营模式 - 培训机构营收依赖课时费,名师履历直接决定课程定价与销量(如新人教师包装后课时费从无人问津涨至500元/小时) [37][40][42] - 机构采用MCN模式运营,将名师作为核心资产,通过教辅材料、周边产品拓展收入 [47] - 同质化竞争下,机构通过名师IP差异化竞争,但面临名师资源过度集中可能反噬机构的风险 [48][49] 市场驱动因素 - 考公、考研等领域不受政策限制且收费不透明,吸引大量机构涌入(二线城市出现整栋"培训楼") [34][36] - 考生及家长付费意愿强,尤其重视师资实力与上岸率,推动机构持续包装名师 [38][39] - 网课资源普及导致知识壁垒降低,机构需依赖名师噱头维持竞争力 [45][46] 行业乱象与挑战 - 名师实际教学水平与宣传不符,存在课程内容注水、技巧不实用等问题(如考研名师被曝修改成绩、学历造假) [52][56] - 机构为维持名师热度过度营销,导致教师精力分散,课程研发质量下降 [53] - 行业高频"翻车"但名师仍活跃,因培养新名师成本高且考生记忆周期短(一年1-2次考试)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