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爱国将领柳树人:血洒他乡护国门
新华社· 2025-08-20 01:26
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三次反复争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经过14天的激烈战斗,日军 往九塘方向溃逃,中国军队取得了最终胜利。战役结束后,柳树人正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599 团团长。 1941年春,200师奉调安顺休整驻防,离乡10多年后,柳树人随军回到家乡。1942年初,柳树人与一位 家乡女子喜结连理,只是新婚不久,200师便奉命远征缅甸,柳树人随军出征,未有子嗣。临行前,他 着便衣与妻子及兄嫂合影,拍摄的一张照片成了他留给家人最后的纪念。 新华社贵阳8月18日电 题:爱国将领柳树人:血洒他乡护国门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在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史馆里和教学楼走廊上,可以看到不少印有先烈英勇事迹的宣传展 板,1942年牺牲于滇缅抗日前线的柳树人是其中之一。 柳树人,1905年出生于贵州安顺,1926年4月至1927年8月在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抗日战争期 间,他先后参加过保定战役、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和昆仑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屡立战功。 1942年3月初,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200师开进缅甸南部小城同古,接替原驻防英军防务。同古距仰 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烈郭征:青春热血铸丰碑
新华社· 2025-08-19 12:36
"郭征同志带领部队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壮举,彰显了对理想信念的赤胆忠诚、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 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我们将他的革命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勇毅前行的实际行动。"近日, 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吸引近百名干部群众参与,讲到郭征烈士的 事迹时,现场的人纷纷为之动容。 郭征,原名郭辉勉,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省泰和县的 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风起云涌。郭征父亲郭尚球曾任沙村区大冈乡中共支部书记。在父亲的言传身 教下,郭征加入儿童团,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7月,16岁的郭征到赣西南红军干部学校学习。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郭征随中 央红军主力长征,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完成任务积极坚决,遵义会议后,任九军团司令部侦察通信科科 长。 1937年1月,郭征进入抗大学习。同年8月毕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侦察科科长,随军开赴山西抗日 前线。 1939年4月23日,日军炮击河北省河间县齐会村后发起进攻,八路军第七一六团第三营被包围在村内。 齐会战斗中,任一二○师独立一旅参谋长的郭征和旅首长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击退了敌人的 ...
平南刘各庄“老苏专用堡垒”,见证抗战军民鱼水情
新京报· 2025-08-19 12:25
村里拆迁时,李万忠将家里的老旧木梯子保存了下来,"只为留个念想"。如今,这个老物件陈放在大兴区榆垡镇 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里,向世人讲述着一段大兴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 这把木梯子大约一米多高、半米多宽,是平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苏玉振在李惠林家开展抗日工作时使用过的梯 子,一同展出的还有苏玉振曾使用过的煤油灯。 平南地区,泛指北平以南、平汉铁路以东、永定河以北、廊坊以西的广大平原区域,包括当时的大兴大部,宛平 南部,固安押堤区,永清查马坊区,安次白家务、旧州及万庄一带,良乡窑上区和涿县码头区。开辟平南,使其 逐步由敌占区变为抗日游击区,进而建立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对于巩固、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 在平南开辟工作四个月后,苏玉振有很多情况要向地委汇报,于是他把落脚点选在了很早就建立了党支部的刘各 庄村。这个村60来户人家,有一条横穿村子东西方向的大街。苏玉振还了解到,村子有个"堡垒户",男主人叫李 惠林,他的儿子是八路军,于是就来到了李家。"堡垒户",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承担掩护八路军、抗日干部、 伤病员等职能的农户,是共产党、八路军的"房东",更是最坚强的群众"堡垒"。 李万忠对苏玉振这个名字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湘西会战:胜利的曙光从雪峰山升起
新华网· 2025-08-18 09:45
湘西会战历史背景 - 湘西会战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中国军民凭借雪峰山有利地形成功阻击日军进犯[1] - 1945年4月至6月,中日双方在雪峰山展开会战,参战总兵力达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1] - 芷江作为军事重镇拥有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中美空军借此对日军运输线进行空袭[1] 关键战役与军民合作 - 龙潭战役是湘西会战关键一战,其中鹰形山战斗最为激烈,中国军队在群众支援下收复阵地[2] - 130多名中国官兵在农民向导下突袭日军阵地,120多人牺牲后仅剩7人坚守[2] - 当地组建"龙潭农民自卫军",100多人直接参战,200多人提供后勤支援[2] - 民众自发组织游击队采用伏击战、麻雀战等战术配合正规军作战[2] 中美协同作战与历史意义 - 中美空军在会战中出动飞机2500多架次,歼敌数千人,形成空地协同作战典范[3] - 1945年8月21日日军在芷江投降,提交兵力部署图并签署投降备忘录[3] - 龙津风雨桥作为交通要道虽遭多次轰炸仍屹立不倒,象征民族坚韧精神[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湘西会战:胜利的曙光从雪峰山升起
新华社· 2025-08-18 07:15
"县城老百姓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中,街上满是庆祝的人群。"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每当讲到牺牲惨烈的湘西会战结束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讲解员 宋美姣总会激动不已。 时光倒回至抗日战争期间。当时,芷江是军事重镇,拥有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中美空军借此对侵 华日军控制的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线等进行空袭,破坏其兵力调度和后勤补给。 "壮哉,英雄山!"怀化市军史专家梁厚高寻访湘西会战旧址时感慨,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溆浦县境内 的鹰形山战斗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龙潭战役是湘西会战的关键一战,对鹰形山的争夺又是龙潭 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据记载,一路日军向溆浦龙潭地区发起进攻,并攻占了前哨阵地鹰形山。为了收复这一战略支点,130 多名中国官兵在两位农民的向导下,从山路迫近日军阵地,与日军展开一场生死搏杀。久攻不克、弹药 消耗殆尽之际,当地群众用骡马及时驮来弹药。得到补给的中国军队再次发起冲锋,一举收复阵地,而 120多名官兵也长眠于此。 硝烟散去,草木繁茂。为了缅怀将士们的英勇无畏,鹰形山被改称为英雄山。"援军到达时,阵地上只 剩下7名中国官兵。"梁厚高说,"军民 ...
战火记忆丨每一次行军都是迈向新中国
革命经历 - 194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战场救护工作 [1] - 先后参与宿北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 [1][5][6] - 1945年随新四军第四后方医院转入华东野战军 被编入卫生部第12野战医院 [2] 战地医疗工作 - 在野战医院负责麻醉 清创 包扎 上药等术前准备工作 [2] - 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需夜以继日连续工作 [2][4] - 药品供应极度匮乏 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分配方式 [3][4] - 救治大量头部 胸部 腹部重伤员 经常数日不休息 [5] 战役救治情况 - 宿北战役历时7天 我军伤亡8700余人 歼俘国民党军23000余人 [3]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牺牲最重 歼敌最多 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 - 伤员运输依靠支前民工四人抬担架 每日最多行进60里 [4] - 渡江战役时利用木船渡江 后期药品补给和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6] 群众支援体系 - 支前民工采用烧热砖块稻草包为伤员保暖 湿布条涂抹重伤员嘴唇等土办法 [4] - 担架队采用接力运送方式争分夺秒转移伤员 [4] - 渡江时老百姓主动提供船只支持医疗队伍过江 [6] - 老百姓竭尽全力支援前线 形成万众一心的局面 [5] 医疗成果 - 成功救治头部被弹片击穿的重伤员营长 [2] - 通过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 献血等急救手段抢救呼吸衰竭伤员 [4] - 在韩庄搭草棚收治大量昏迷重伤员 未发生医疗事故 [5] - 1949年6月2日崇明岛解放标志渡江战役结束 [6]
特写:“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扭曲”——两岸媒体人同温抗战记忆
新华社· 2025-08-17 13:33
两岸媒体人历史参访活动 - 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媒体人辽宁行活动于8月14日在沈阳启动 两岸媒体人走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东北抗联遗址等抗战纪念场所[1] - 活动参与人数未明确披露 但包括台湾自媒体人 资深电视制作人及青年学生等多领域代表 视频单日播放量近10万次[1][2] - 后续行程计划参访万忠墓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等历史场所[3] 台湾历史教育现状 - 台湾岛内官方教育被指淡化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等内容仅轻描淡写带过[1] - 民进党当局被指控为政治目的修改历史教材 刻意割裂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关联 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统治[2] - 部分势力试图用"中日战争"取代"抗日战争"称谓 用"终战"替代"抗战胜利" 被批抹杀抗战正义性[2] 历史认知差异与影响 - 台湾青年通过参访首次了解侵华日军细菌战等罪行 多数学生对抗战史存在"旁观者"心态[1] - 1895-1945年日本殖民期间 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抗争付出生命 1937年后积极参与大陆抗战[2] - 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的严寒环境中坚持抗战14年 密营房舍等遗址展现艰苦斗争条件[3] 两岸历史联结 - 台湾光复80周年与抗战胜利80周年具有直接关联 抗战胜利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前提[2] - 台湾同胞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支援大陆抗战 多人为国捐躯 体现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2] - 两岸媒体人强调需共同铭记保家卫国历史 勿忘先辈牺牲奉献[3]
抗战影像记忆|收复“天下第一关”
新华社· 2025-08-16 01:36
1945年9月6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新华社消息:"华北军事要冲山海关,及沦陷敌手十二年久之榆关镇,已于八月 卅日,为我军光复。" 据张进学回忆,当时沙飞跟他再三叮嘱:那里环境艰苦,很需要人,你第一批去,你们将来是第一批打到鸭绿江边的,你们是尖兵,那有长 城、山海关,环境最艰苦,军队和人民的斗争最英勇,你们要很好地把军民抗战的事记录下来。 塞上风云。沙飞 摄 山海关的收复,不仅为人民军队进军东北扫除了障碍,也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日寇收复山河的象征。作为摄影家沙飞的学生,时任《冀热辽画 报》记者的张进学拍摄到了我军光复山海关的珍贵镜头。这张标志性照片被选作晋察冀画报第9、10期合刊封面发表,是反映八路军军事胜利 的重要摄影作品之一。 战斗在古长城。沙飞 摄 1933年的元旦之夜,阴谋侵吞华北的日本侵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千余名爱国官兵奋起反击,苦战三日,终因寡不敌众,山海关陷落。但这 里,响起了长城抗战第一枪:"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945年,收复山海关的八路军列队通过城楼。张进学 摄 1942年7月,为加强冀东摄影工作,晋察冀画报社派遣张进学等人前去支援。临行时,画报社主任沙 ...
有必要让日本知道,当年到底败给了谁
虎嗅· 2025-08-15 13:11
日本对二战历史认知的偏差 - 日本社会普遍认为二战败给美国而非中国 这一认知根深蒂固[2][3][15] - 日本战后在美国要求下将战争表述从"大东亚战争"改为"太平洋战争" 完全忽略侵华战争部分[15][16] - 日本媒体刻意妖魔化中国 以维持对华优越感心理[22] 中日战场兵力与军费投入对比 - 1941年日本在华兵力达138万人 占陆军总兵力65% 太平洋战场仅15.5万人占7%[4] - 1945年中国战场日军兵力增至198.5万人 超过太平洋战场35万人[5] - 1941-1945年日本在中国战场军费开支415.41亿日元 占军费总额57% 是太平洋战场184.2亿日元的2.26倍[6] 中国战场的关键战役与战略作用 - 平型关战役击毙日军1000余人 挫败日本速战速决战略[10] - 百团大战击毙日伪军5万余人 出动八路军105个团20余万兵力[12] - 衡阳保卫战击毙日军2万余人 击伤6万人 持续48昼夜[13][14] - 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 使其无法增援太平洋战场[17] 受降仪式与国际承认 -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9月9日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47名同盟国代表见证[9] - 中国设立15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 包括台湾及澎湖列岛[9] - 芷江受降中日军代表今井武夫签署投降事宜备忘录[8] 战后格局与影响 - 美国主导制定日本和平宪法 规定放弃战争权利[21] - 日本经济在战后23年超过联邦德国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7] -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 日本社会产生强烈心理落差[22][23] - 中国海军实力提升(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使日本感到战略压力[24]
抗日烽火的墨香见证
新华社· 2025-08-15 09:12
报纸媒体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 报纸作为战时信息传递和民众动员的关键媒介 及时报道战争进展并激发爱国热情 [15] - 多家报纸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坚持出版 甚至采用桑皮纸替代纸张并在空袭时转移至防空洞编印 [4] - 抗战期间报纸发行量显著增长 如《救亡日报》因独家战报内容使发行量激增至5万份 [20] 重要历史节点的报道突破 - 1945年8月10日《大公报》提前制作5个超大铅字和感叹号 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立即刊出"日本投降矣"头版标题 [5] - 新华社于1945年8月10日最早接收日本投降消息 当晚通过《新华日报》连发三期号外报道 [7][12] - 1937年7月8日《世界晚报》成为首家报道七七事变当日新闻的事发地报纸 揭露"卢沟桥日军炮击"事件 [15][17] 国际舆论影响与外媒协作 -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5日头版刊登首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英文报道《日军杀人盈万》 被《译报》编译转载后引发上海租界群情激愤 [26] - 美国记者John Gunther在《译报》发表"第八路军具有第一流战斗力"的报道 肯定中共军队作战能力 [23] - 埃德加·斯诺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称为"窑洞里的预言" 该文献通过新华社播发产生全球影响 [29] 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报刊贡献 -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被毛泽东视为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主要来源 发挥"人民喉舌、抗战号角"作用 [29] - 《晋察冀日报》采用"八匹骡子办报"模式在游击战中坚持出版10年 全文刊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 [33] - 《新华日报》在重庆期间遭日军轰炸仍坚持斗争 1939年被迫参与《重庆各报联合版》后于8月13日恢复独立发行 [34] 标志性报道与历史记录 - 1931年9月21日《中华画报》发表社论《我们做不做亡国奴呢》 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唤醒民众的文本之一 [14] - 1937年11月8日《救亡日报》刊登《松江被炸目击记》 记载平民死伤逾千的惨状并成为南京大屠杀的前期证据 [19] - 朱启平在《大公报》发表长篇通讯《落日》 完整记录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5] 文化界与跨党派合作 -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号由郭沫若题写报头 编委会包含巴金 王芸生 茅盾等200余位文化界人士 [17][19] - 文化界联名发布《文化界一致抗战宣言》 要求开放言论并主张"文学艺术必须成为抗战的号角" [19] - 《大公报》在抗战期间六迁报馆 明确宣告"一不投降 二不受辱"并拒绝日伪新闻检查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