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

搜索文档
新视野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9 00:11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 -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 - 供需失衡会导致资源浪费或短缺,引发经济波动,需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1]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现代经济学体现为"双向适配"机制 [2] 供需动态平衡的特征 - 动态平衡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螺旋式上升,需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3] - 相互转化性:供给侧改革印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3] - 制度依存性: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体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3] 供需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 - 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供给质量,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4] - 需打破"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单向思维,在动态平衡中释放增长潜能 [4] - 国际经验表明供需协同是宏观经济治理核心命题,中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制度完备"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 构建"消费牵引、投资优化、分配协调"的内需新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7] - 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集群,推进5G基站、AI算力中心等新基建 [7] -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创新慈善信托等公益模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7] 数字技术赋能供需适配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的数字化发展范式 [7] - 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数据中枢,归集13个重点领域数据,杭州"城市大脑"提升供需对接效率37% [7] -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7] 政策协同与治理体系 - 完善跨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调控"体系 [8] - 在长三角试点产业链供需平衡指数,建立跨省市产能调配补偿基金 [8] - 动态监测41个工业大类产能利用率,建立战略性资源"产供储销"全链条预警机制 [8]
任平文章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4-09 05:20
经济增长目标与推动力 - 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5%左右的增长目标,被国外媒体评价为"雄心勃勃",体现中国保持增长的明确决心[2][3] -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5]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5] 政策与战略实施 - 中央政治局2023年9月部署增量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运行回升,社会信心提振[11] - 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投向民生领域[12] - 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领跑,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12]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 - 辽宁本钢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量提升25%,6类产品获低碳认证[14]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加紧推进封关准备工作[16] -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89.0连续四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超50%[24] 消费与内需潜力 - 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5%,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18] - 华为三折叠手机近2万元仍一机难求,国博文创单品8个月销量破百万件[18] - 政策层面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等30条促消费措施[19] 区域经济发展 - 广东培育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珠海横琴15年间经济总量增至538亿元[26] - 山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点布局14个海洋新质生产力领域[26] - 安徽2024年1-2月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7] 技术创新应用 - 山东泰山景区应用外骨骼设备提升游客体验,智能机器狗实现年清运垃圾超2万吨[20] - 武汉氢能重卡实现400公里零碳续航,24条低空航线覆盖物流运输等场景[20] - "人工智能+"行动加速智能穿戴、机器人等新技术产品商业化应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