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搜索文档
中日“紫金草”共同唱响和平之声
人民日报· 2025-05-30 22:16
紫金草合唱团的历史与活动 - 日本紫金草合唱团成立于1998年,由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大门高子牵头组建,旨在通过歌声传播和平理念 [2] - 合唱团在日本演出数百场,并到中国、美国等地演出13场,用歌声表达对战争的忏悔和对和平的向往 [2] - 合唱团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5岁,包括3位88岁高龄的老人,来自日本各行各业 [3] 紫金草的象征意义与传播 - 紫金草(二月兰)由日本军医山口诚太郎从南京带回日本栽培,被誉为“和平之花”,如今已开遍日本 [2] - 1990年代,日本作家大门高子与作曲家大西进创作了组曲《紫金草的故事》,表达日本民众对和平的向往 [2] - 紫金草花园由山口诚太郎的儿子山口裕等日本友人捐建,现已成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紫色花海 [4] 中日文化交流与和平活动 - 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南京紫金草童声合唱团首次同台演出,合唱《茉莉花》《和平的花 紫金草》等歌曲 [3] - 演出中,日本老人与中国孩子在舞台上深情相拥,现场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 [3] - 合唱团代表与南京童声合唱团代表在紫金草花园种下一棵和平音乐树,象征和平的坚韧与顽强 [4] 历史教育与和平传承 - 日本紫金草合唱团团长中村昭一表示,紫金草已成为日中和平友好的象征,呼吁吸取历史教训 [3] - 日本中央大学名誉教授姬田光义指出,日本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希望通过歌声传递真实历史 [4][5] - 姬田光义组织“再生的大地”合唱团赴华演出,旨在告诫人们不要重蹈战争覆辙,传递和平祈望 [5]
在多伦多唱响“和平颂”(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22:56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和平颂》演出概况 - 演出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集结30多个侨界文艺团体、600余位演职人员 [4] - 演出以中加混血家庭为叙事线索,分为"序幕""家园""黄河""抗争""生命""大战回顾""终曲"等篇章,融合音乐、舞蹈、朗诵、话剧、纪录片等多种艺术形式 [5] - 演出时长近3小时,包含《朝代歌》《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八女投江》等经典节目,以及原创现代舞《生命》等创新内容 [5][9] 演出艺术与技术创新 - 主创团队保留《黄河大合唱》等经典内容,新增环绕立体声音效、全息投影、人工智能影像创作等现代科技手段 [9] - 演出采用跨代演员组合,年龄跨度从不到4岁少儿演员到近80岁老歌手,包含100余名青少年参与者 [9] - 舞台呈现多民族舞蹈《欢庆》,融合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 [6] 演出社会影响与文化意义 - 演出通过历史影像展现加拿大军人通过驼峰航线援华、华裔军人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事迹 [6] - 现场180余名华侨华人合唱《黄河大合唱》,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许多观众眼含热泪 [10] - 活动吸引20余名多伦多高中华裔青少年观演,部分家庭驱车90分钟前往,演出后青少年持续讨论相关历史 [11] 演出背景与侨界联动 - 本次演出为《和平颂》时隔10年重排,2015年首演时已在加拿大侨界获得热烈反响 [7][9] - 演出属于加拿大华人团体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包含探访华裔老兵、历史图片展、研讨会等,活动持续半年 [11] - 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与加拿大演艺联盟等30多个侨界文艺团体联合主办 [4][9]
欧盟国防及太空专员库贝利乌斯:在我看来,俄罗斯总统普京并不希望停火,也不追求和平。
快讯· 2025-05-26 14:53
欧盟国防及太空专员库贝利乌斯:在我看来,俄罗斯总统普京并不希望停火,也不追求和平。 ...
意寓坚韧与希望的交响曲
人民日报· 2025-05-25 22:00
历史背景与作品意义 - 《第七交响曲》创作于1941年苏联列宁格勒被纳粹德国围困期间,记录了一座城市的顽强抵抗和全人类的抗争精神[1] - 作品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反战交响曲之一,通过宏大结构、深刻情感和鲜明主题引发对战争创伤、和平价值及人类尊严的反思[1] - 1942年3月5日在古比雪夫首演后,迅速在莫斯科及全苏联巡演并广播,影响力扩展至英美等国[2] 全球演出与传播 - 2025年2月起,美国芝加哥市民交响乐团与湖景交响乐团结合多媒体手段重现战火中的列宁格勒场景[1] - 2025年6月德国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将联合演绎新版[1] - 1942年8月9日列宁格勒公演时仅15名乐手,前线指挥部抽调作战部队演奏家支援,乐谱由运送药品的战机送入[2] 音乐结构与艺术特色 - 第一乐章用弦乐旋律与木管伴奏表现和平生活,后以11小节"入侵主题"递增渲染悲悯音效,象征"母亲的眼泪"[3] - 第二乐章谐谑曲风格通过节奏错位与幽暗管乐讽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3] - 第三乐章以哀伤弦乐与木管独奏描绘战争痛苦,小提琴独奏强化抒情性与哀悼意味[3] - 第四乐章铜管号召性主题与弦乐律动形成情感张力,复调叠加与高难度编排使抗争性达高潮[3] 社会影响与当代价值 - 1942年演出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全球,鼓舞反法西斯斗争民众[2] - 肖斯塔科维奇1942年7月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作品缩微胶卷在英美演出[2] - 2025年全球重演彰显音乐跨越国界与媒介的历史魅力,警示自由和平终将战胜暴力恐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