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

搜索文档
听风吹过十字岭——踏访左权将军殉国地
新华社· 2025-05-25 08:29
五月太行,乍暖还凉。 驱车沿清漳河行驶于太行山腹地,公路两侧,壁立千仞,势若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奋勇拼杀的八路军 将士身影。 73岁的抗战史料研究志愿者王欣望着车窗外,山风挟着细雨吹过树梢,一如他的心绪,起伏难平——此 行目的地是十字岭,左权将军殉国地。 十三年前,左权牺牲70周年之际,这个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党支部副书记的转业军人,组织雕塑家在十 字岭为将军立了一尊塑像。塑像基座刻有一段文字——"坚持这个山岭很重要,只有所有人员转移出 去,才是完全的胜利。"这是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反"扫荡"战斗中,向率部坚守在十字岭的八路军 129师769团1营教导员王亚朴下达的战斗指令。 这个曾经就读于黄埔军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八路军高级将领,文韬武略,被毛泽东赞扬为"是 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啊"。惊悉左权牺牲,朱德含泪挥毫题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八百里太行,素称"天下之脊"。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太行山上点燃抗日 烽火,千山万壑间,回荡过多少慷慨壮歌,洒下了多少英雄热血。今天行走于巨壁崔嵬的太行山上,风 雨中依然能呼吸到英雄的 ...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地雷战”亲历者刘寿山:当年我们这样把鬼子炸上天!
新华社· 2025-05-23 01:29
照片中,那位身着军装、目光坚毅的年轻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刘寿山,如今这位老战士已经99岁。1926年出生于山东平度的他,12岁加入抗 日儿童团,16岁正式参军,在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 ↑刘寿山年轻时的照片。 由于战时条件艰苦,刘寿山未能在抗战时期留下一张照片。这张珍贵的军装照,拍摄于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找了家照相馆,拍了这辈子第一 张照片。"老人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照片,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85岁时,刘寿山提笔写下回忆录《风雨冷暖无悔》,记录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总会经历顺境逆境,只要意志坚定,终能冲破艰险,走向胜 利。" "亲眼目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才真正懂得'亡国奴'的耻辱。"刘寿山声音低沉却坚定。年幼时,家乡饱受日寇蹂躏,还在上小学的他毅然加入儿 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大泽山的娃娃们都是'小八路',我们不怕!"这份经历,让他早早立下保家卫国的誓言。 大泽山根据地是胶东抗战的重要堡垒,日、伪军为"蚕食"这片土地,在周边设立20多个据点,频繁"扫荡",实施"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抗日军民 的斗争意志。为保卫家园,根据地军民同心协力,自制地雷、炸药,积极进行反"扫荡"战斗。 ...
醒木一拍故事来!门头沟教师用评书激活历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2 02:19
党课创新形式 - 党课采用北京评书形式进行讲解 打破传统党课沉闷氛围 [1][3][8] - 课程融入历史视频片段 抗战小调曲艺 根据地诗歌等多元元素 增强吸引力 [8][10] - 评书党课在全区干部培训课堂评分考评中名列第一 获得热烈反响 [10] 红色故事挖掘与整理 - 通过走访70多个村庄 挖掘出一批零散的红色故事 [4] - 以纪传体史料为基础 通过时间线与人物关系交叉分析 将零散线索串联成系统性叙事 [4] - 完成7万多字的门头沟区红色故事汇编 纳入党员教育课程设计 [6] 课程内容真实性 - 评书党课严格遵循史实 杜绝为追求趣味性牺牲历史真实性的做法 [12] - 讲述的每一个人物和战斗故事 在地区档案史志中都有据可查 [13] 课程推广与影响力 - 从2019年起连续3年入选全市百姓宣讲团 进入数百家学校 社区和部队 [10] - 原创音乐思政课《缤纷心曲·声动老区新时代》获得2024年北京市"宣讲家杯"年度特别奖 [15] - 2025年4月组织大型综合"艺宣讲"思政课《挺进军歌再唱响》 生动展现伟大抗战精神 [15] 教学方法创新 - 针对"7秒吸引时代"特点 采用评书形式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 [4] - 通过挖掘历史细节 如萧克司令员学习方言的故事 增强课程生动性和可信度 [5][6] - 组建"文艺宣讲轻骑兵" 将红色诗词 红歌等融入特色思政课内容 [15]
五月的鲜花(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09 22:29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阎述诗先生1905年生于沈阳,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为爱国话剧《阿银姑娘》序曲《五月的鲜花》谱曲,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并激励抗战志士 [10] - 歌曲《五月的鲜花》于1959年被选为电影《青春之歌》插曲,成为追怀志士仁人的经典曲目 [10] - 阎述诗长期在沈阳、北京学校执教数学,淡泊名利,其音乐家身份鲜为人知,直至1963年逝世后学校纪念板报披露其作曲者身份 [10] 抗战时期的社会影响 - 1938年冀中抗日根据地10岁少年通过战地宣传唱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歌八百壮士》),显著提升军民士气,动员群众参与挖战壕、参军等支援行动 [3][5][6] - 歌曲演唱场景描述:无伴奏真嗓演唱引发战士与群众情感共鸣,直接推动抗战动员效果,如老乡携带牲口、农具支援前线 [5] - 八路军第二十九团政治处主任证实少年宣传员(文中父亲)的勇敢事迹,其教唱行为对鼓舞战士斗志起到关键作用 [7] 艺术与文化传承 - 《五月的鲜花》词作者为著名诗人光未然,曲作者阎述诗的贡献长期未被广泛知晓,近年才确认其创作身份 [8][10] - 阎述诗墓碑铭文"卅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概括其教育贡献与音乐影响力 [11] - 作家肖复兴回忆阎述诗数学授课声音"如音乐流淌",凸显其艺术气质与教育者形象的融合 [10] 时代精神象征 - 《五月的鲜花》通过抒情悲壮的旋律成为抗战时期精神符号,持续传唱至2025年仍被用于纪念民族抗争历史 [5][14] - 文章以父辈抗战经历与阎述诗事迹并列,强调普通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不屈抗争共同铸就历史 [14]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4-23 22:07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岁月,拿笔的战士从未缺席,一 部部文艺作品在战火中诞生。这些作品如同战斗的号角,担负着唤起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投入抗 日救亡洪流的重大使命。 本版今起开设"抗战文艺作品巡礼"栏目,品味永不褪色的抗战文艺经典,致敬中国文艺史上这辉煌而悲 壮的一页,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几十年来,我在不同场合、无数次地聆听《黄河大合唱》,每次都会不由自主地眼含热泪。唱到《黄河 怨》,许多人挥巾拭泪;唱到《保卫黄河》,全场激情澎湃。每一曲完毕,观众总报以热烈的掌声。父 亲冼星海如果能看到这些,心里该多高兴啊!他的一部《黄河大合唱》,可以顶千军万马。 1939年,母亲孕育了我,父亲孕育了《黄河大合唱》。我们是"同龄娃"。 那年除夕,延安窑洞,光未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这是他在病榻前口述、由胡志 涛笔录的。朗诵结束,父亲一步向前,紧握光未然的手,激动地说:"我有把握将它写好!"大家期待新 的作品问世。 听母亲讲,歌词激发了父亲的创造力,六天六夜,创作始终处在亢奋状态。那几天,父亲生病了,但仍 彻夜奋战,不厌其烦地请光未然和战友们 ...
用文学捧起抗战英烈的血色辉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1 03:51
"重大题材的写作并不靠惊叹号"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西的门头沟区有着丰厚的抗战历史和诸 多抗战人物与传奇故事,其中就包括曾任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的魏国元。魏国元是宛平七区 (现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村人,全家抗战,满门忠烈,并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革命者,为抗战做出杰 出贡献。 青年魏国元 为弘扬抗战精神,挖掘与传承红色文化,门头沟区文联原常务副主席、作协名誉主席马淑琴查阅了200 多万字的文史资料,在雁翅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多次深入历史现场采访,以朴素、本真的笔法,创 作出中篇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并在《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 年"专栏发表。作品紧紧围绕主人公魏国元的英雄事迹,呈现了一段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京西抗战 史,向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们,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奋斗献身的英雄们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近日,在北京市文联的支持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北京作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门头沟区委宣传部、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雁翅镇人民政府、区文联、区文旅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了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 弟》研讨活动,从历史细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