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出海

搜索文档
新质生产力重塑科技服务业:从基础配套到价值中枢进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4 05:27
科技服务业角色转变 - 科技服务业从制造业配套支撑升级为产业链价值中枢和技术标准制定者[2] - 立讯精密从AirPods代工转变为参与iPhone16 ProMax动态岛组件研发[2] - 阿里国际站将通关、物流、支付、AI营销打包成模块化出海方案[3] - 滴滴在拉美构建电动车+充电桩+支付系统的完整生态[3] - 歌尔股份从VR/AR代工转向光学引擎+降噪算法自主研发 单台VisionPro光学模组价值超200美元[4] - 泰晶科技突破日本晶振垄断 车规级晶振单车用量从30颗跃升至100颗以上[4] - 行业从辅助角色进化为利润创造核心驱动力[5] 贸易战应对策略 - 企业通过供应链韧性建设、技术替代和市场多元化三大策略破局[6] - 苹果印度工厂良率不足90% 中国工厂维持98%以上良率[7] - 工业富联在越南、墨西哥设厂降低成本15%[7] - 欣旺达在欧洲建设电池工厂规避美国关税[7] - 泰晶科技晶振全球份额从2020年2.1%升至2022年4% 切入AI服务器和智能汽车高端市场[9] - 昇腾AI芯片在成熟制程实现突破[9] - 滴滴计划2030年前向墨西哥投放10万辆国产电动车并建设1万个充电桩[10] - 腾讯、米哈游在巴西和中东设立本地工作室规避内容分发壁垒[10] 政策与资本驱动 - 北京科技服务业14条政策鼓励企业平台化发展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2] - 财政贴息+减税降费降低研发成本 科创板、北交所提供融资通道[12] - 海天瑞声借助资本市场加速AI数据服务布局[12] - 阿里国际站模块化出海方案比亚马逊全链条覆盖更适配中小企业[12] - 滴滴在拉美复制中国基建+服务模式[12] - 行业从学习欧美转向自主创新+标准输出[12]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中国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生态出海、供应链重构等策略主动破局[1] - 供应链韧性建设、技术替代与生态出海成为三大突围策略[1] - 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进化推动中国智造发展[1] - 贸易战加速企业从基础配套向价值中枢进化[12] - 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12] - 科技服务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器和产业规则定义者[13] - 中国科技企业有望在AI、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构建创新生态[13]
2024年净利润创新高,长城汽车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贝壳财经· 2025-04-01 07:00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长城汽车凭借长期主义战略和三大“长板”优势,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在产品结构、海外市场、研发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证明坚持长期主义、追求有质量的市占率能行稳致远 [4][20] 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总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3%,创历史新高;扣非归母净利润97.35亿元,同比增长101.4% [4] - 单车利润突破万元,达1.03万元,同比提升近0.5万元;单车收入16.38万元,同比提升2.30万元 [6] 产品销售 - 2024年累计销售123.45万辆新车,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5.65%至32.22万辆;整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49%至1754.89亿元 [8] - 售价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7.13%,占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坦克品牌全年销售23.2万辆,同比增长42.57%;魏牌平均售价突破25万元,销量同比增长56.6%;皮卡业务国内终端市占率近50% [8] 利润引擎与布局 - 单车收入从2023年的14.08万元提升至16.38万元,单车净利润达1.03万元,同比提升45%;毛利率同比增长1.36个百分点至19.51% [10] - 开展垂直体系建设,自研自产核心系统、开发软硬件、自建能源产业链,与5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合作 [10] - 2024年长城灵魂S2000上市,2025年3月26日发布重卡超级混动架构Hi4 - G [10] 海外市场 - 2024年海外销量达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9.7%,增长5.9个百分点 [11] - 推进高价值车型海外布局,完善全球化生产体系,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全球用户超1400万,海外累计销量超190万辆 [11][13] - 采用“技术输出 + 品牌溢价”模式,2024年海外市场业务毛利率达18.76%,单车利润较行业均值高15%,计划到2030年海外年销百万辆,高端车型占比超三分之一 [14] 企业理念与发展 - 董事长魏建军呼吁行业良性竞争、可持续发展,企业秉持长期主义,聚焦发展质量 [15][16] - 始终将品质视为企业发展基石,建成先进设施,依托高标准质量体系严格把关各环节 [18] - 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推进精准研发,研发投入连续3年超百亿元,研发人员2.3万人 [19] - 在智能新能源和越野领域持续精进,新能源动力、智能化、越野架构等技术产品受认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