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周期调节
icon
搜索文档
五月债市如何操作
2025-04-28 15:33
纪要涉及的行业 债市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与市场环境** - 短期内国内政策保持观察期,二季度经济波动尚待证实,增发债券可能形成内部挤压,需关注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超短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以及一揽子化债政策实施[1] - 政治局会议强调跨周期调节和经济政策用好用足,影响债市底层基调,当前经济环境下政策应保持观察,二季度发债规模大,增发或致内部挤压[2] - 货币政策更关注实体和结构性,资金流动性依赖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非传统降准降息,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避免金融风险[1][6] - **市场影响** - 特别国债批次跨度长、前期发放量大,地方专项债可能集中猛发,一级市场承压,机构转向二级市场出售,一级半或二级市场优于一级市场[1][5] - 未来发债量较大,有化债利好化解信用风险,但冲击一级市场,资金从银行间流向实体经济,银行间无大规模放水或显著降息[9] - **投资策略** - 利率配置采用子弹型策略,信用配置考虑哑铃型策略,政治局会议强调跨周期调节及大量债券发行降低短久期信用债风险[1][4] - 利率债推荐凸性和子弹型策略,推荐 7 年利率债、10 年非国开债和 20 年期发行的利率债[10][11] - 长久期二级资本债新券适合投资,尤其是评级高的新券,一级半或二级市场投资有优势[12] - 二级市场在地方债和信用债中表现优于一级市场,偏好 30 年期和 10 年期地方债,息差足且流动性好[1][13] - 短久期下沉性价比提升,机构倾向短端下沉,关注 2027 年 6 月后平台退出对区县级平台影响[2][14] - 一级半市场超额回报显著提升,债市调整时,部分券种基石量不足使超额回报率增加[15] - **固收+及转债市场** - 固收+增量支撑转贷估值,一季度赎回净额回正,转贷基金赎回压力减小,含权资产仓位提高[20] - 公募基金和险资在转债市场主动减仓,企业年金有加仓空间,转债估值仍获支撑[21][22] - 转债 ETF 处于赎回企稳区间,后续权益市场企稳及业绩期落地,高弹性券或具性价比[23] - 今年推荐防守和反击并重,防守布局无信用风险偏低价标的,弹性标的布局电子、农业、半导体等领域[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资金面实现特别宽松有困难,除非直接下调 OMO 利率且幅度超 20 个 BP 甚至 40 个 BP[8] - 债券市场流动性偏弱,作为底仓提成或新发后估值附近卖出可赚十几个基点,一级半封后策略性价比高[17] - 供给增加的地方债和央企产业债,一级半市场操作有收益增厚空间;供给缩量的城投债等在二级市场资本利得性价比较高[18] - 债市情绪影响投资策略,纠结行情中信用票息和利差增厚策略性价比提升[19] - 去年权益市场差、转债评级调低,转股溢价率拉升;今年权益市场企稳、基本面好转,大概率不重演去年大幅杀跌[25][26] - 公募基金一季度增配弹性行业,减配银行转债,底仓加仓光伏相关标的影响市场情绪[24]
田轩:对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4 10:49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预期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虽实现目标充满挑战,但中国经济有望突围,报告在民生、创新、民营经济、资本市场等方面有诸多部署,政策行动将更具前瞻性 [2][3][9] 各部分总结 GDP增速目标5%左右 - 该目标与2023、2024年一致,蕴含战略考量与现实权衡,是高质量发展校准仪、经济与民生互动压舱石、经济升级导航仪、风险防控安全线 [6] - 实现目标需破解三重约束,要求政策兼具力度与精度,实现速度与质量辩证统一 [8] - 虽面临挑战,但中国新质生产力潜力大,宏观政策加强,自身优势多,经济有望稳定增长 [9] CPI增速目标2%左右 - 这是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3%,两会前多数省市已下调目标 [11] - 该目标反映物价温和回升期望,引导经济正循环形成,稳定经济正反馈状态 [12][13] 赤字率4%左右 - 体现财政政策更积极,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寻求平衡,增强财政对经济支持力度 [15] - 具有信号意义,传递稳增长信号,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与其他政策协同推动经济发展 [15] - 财政赤字率无统一警戒线,在债务可控、赤字率低于经济增长率时,财政风险总体安全 [16] 1.3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 3000亿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刺激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18] -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供需良性循环 [19] 政府工作报告特点 - 回归“初心”,关注“温度”,以民生为导向,贯穿“人的现代化” [20] - “创新”主导,铸造“深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20] - 关注“信心”,保障“根基”,精准施策与优化制度供给贯穿始终 [21] 消费 - 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体现增长动能转换与发展理念升维 [23] - 从“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三方面提升百姓消费获得感,保障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23][24] 创新 - 报告含“科”量高,部署“四项试点”改革,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明方向 [26][27] - 从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市场机制优化等层面进行科技金融供给改革创新 [27] - 丰富科技金融供给,包括创新间接融资体系、培育创投市场、发展科创债、完善科创资本生态 [28][29][30]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 民营经济发展将从“政策依靠”转向“制度信任”,构建闭环机制破解政策“空转”困局 [32] -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双轮驱动”,破除“内卷式竞争” [33] - 推进制度改革,构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34] 资本市场 - 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平准基金是关键,可与互换便利结合使用 [35][36]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制度建设,包括降低准入门槛、发展权益类基金等 [36] - 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7] - 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简化流程,减少干预 [37][38] - 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从完善机制、统一规则等五个层面发力 [39] 政策行动 - 政策效能管理转向“早谋划、早部署、早见效”的协同机制,避免政策“挤牙膏”和“不对称性” [41] - 未来政策行动将跑在市场预期前面,“超预期”实现对市场的“先发制人”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