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精神

搜索文档
抗日英雄谱丨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 他是坚信“抗战必胜”的印度医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8 08:05
抗日战争期间 有一名年轻的印度医生心怀理想 踏上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 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 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 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走近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中印友谊的象征——印度医生柯棣华 我知道这次去中国面临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但与能够医治抗日受伤士兵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柯棣华 这是印度医生柯棣华在参加援华医疗队面试后写给家人信中的一句话。 来到中国后,柯棣华目睹了日军的残酷暴行,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1939年2月,柯棣华抵达延安,随后在八路军军医院工作,他把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 满,高明的医术也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同年秋,柯棣华一行人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前方总部。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普尔。1936年,他从印度知名的医学院——格兰特医学院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1938年,28岁的柯棣尼斯毅然决定加入医疗队,并于同年9月随队抵达中国。 为了表达援华抗战的决心,医疗队的5名队员特意起了带"华" ...
白求恩:跨越山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04 22:39
盛夏时节,太行山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 馆,上百名中小学生正在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旧址、文物和史料等,直观感受白求恩当年如何在抗 日前线救治伤员。 "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应该知道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银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堂说,一些 学生经过培训后担任起讲解员,完成了从"听众"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在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的旁边,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庙被保护得很好,这里便是白求恩当年救治伤 员的战地手术室旧址之一。 1938年,华北地区抗战形势十分严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敌后抗战前沿,战事 频繁。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医疗条件匮乏,许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求恩跨越山海来到中国帮助抗战。 白求恩,全名为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 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并提出要到抗日前线去。同年6月,白求 恩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担任军区卫生顾问,创造性地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 听到这个消息,唐县人民既震惊又痛惜。因 ...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03:0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历史事件和国际友谊展开,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按照注意事项的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行业趋势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白求恩:跨越山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新华社· 2025-07-31 05:07
"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应该知道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银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堂说,一些 学生经过培训后担任起讲解员,完成了从"听众"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盛夏时节,太行山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 馆,上百名中小学生正在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旧址、文物和史料等,直观感受白求恩当年如何在抗 日前线救治伤员。 战况激烈,王安镇据点的日军向孙家庄赶来,在越来越激烈的枪声中,白求恩坚持为最后一名伤员做完 手术才撤离。 不幸的是,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的手指不小心被划伤,伤口在后来的救治工作中受到了致命感染。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听到这个消息,唐县人民既震惊又痛惜。因为就在当年6月底,从冀中前线完成巡回医疗任务的白求恩 率医疗队来到唐县。当时,他因脚部感染,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唐县军城镇和家庄(今和家庄 村)休养。 "这里就是白求恩当年居住的地方。"和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科指着村里一处旧居说,"当年白求恩就 是在这里,编写医学教材、制作医疗器械、给乡亲们看病。" 在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的旁边,一个不 ...
追忆我的舅舅乔治·何克(我和中国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23 22:03
乔治·何克生平事迹 - 乔治·何克作为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抗战事业,参与发起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并开展经济救亡运动 [1] - 1938年以战地记者身份留华,是最早深入延安采访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西方记者之一 [3] - 1939年进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担任"洋秘书",后出任宝鸡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5] - 1944年带领师生西迁至张掖山丹,创办山丹培黎学校并贯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 [5] - 1945年因破伤风去世,临终遗言"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6] 教育事业发展 - 在陕西宝鸡期间收养4名中共地下党员遗孤,亲自教授学生篮球、山歌和英语 [5] - 山丹培黎学校现已升级为培黎职业学院,延续其教育理想并培养现代青年 [6] - 牛津大学沃达姆学院以其名义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并设立"乔治·何克室"供学者使用 [6] - 多批牛津学子赴山丹交流学习,亲身体验其教育理念的当代实践 [6] 精神传承与纪念 - 传记《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于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 - 亲属访问团循其足迹重访上海、陕西、甘肃等地,向宋庆龄学校学生讲述其故事 [3][5] - 路易·艾黎为其题写墓志铭"芳草如茵",传记书名"原上草"呼应此意象 [1][2] - 作者继承其中间名"艾尔温"(意为睿智/高尚的朋友)作为精神传承的象征 [7]
纪念乔治·何克:跨越80载战火记忆,传承中英友谊精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2 03:12
纪念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主题为"铭记历史、赓续友谊" 由驻英大使馆 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及中英了解协会联合主办 [1] - 2025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与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 活动旨在缅怀其抗战贡献及促进中英民间友谊 [1] - 英中了解协会年初组织"重走何克之路"中国行 家属代表走访上海 南京 西安 宝鸡及甘肃山丹县等历史地点 [1] 乔治·何克生平与历史意义 - 乔治·何克1938年牛津大学毕业后赴华 亲历日军侵华暴行并选择留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战 1945年逝世时年仅30岁 [1] - 何克被评价为"揭露日本侵略真相的记录者"与"无私奉献的教育者" 其国际主义精神深受中国人民铭记 [2] - 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强调何克故事为西方提供独特视角 通过人性化叙事展现中国二战贡献 [5] 纪录片与文化交流成果 - 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制作何克纪录片 结合文字著作 家族传记及AI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预计8月发布 [4] - 纪录片《烽火见证:英国记者的中国纪行》预告片首次放映 通过战火中的上海场景引发历史共鸣 [4][5] - 汉学家吴芳思指出需加强英国民众对中国二战贡献认知 如滇缅公路建设与对日抗战的艰苦卓绝 [5] 后续纪念计划 - 7月22日何克家乡哈彭登将举行纪念活动 进一步传播其精神 [7]
跨越山海的战火情谊——回望中国抗战时期的世界印记
新华社· 2025-07-17 08:2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国际援华航空志愿队 - 苏联在1937年至1941年间派出2000多名飞行员援华抗战,其中200多名牺牲 [2] - 美国飞虎队援华作战期间有2000余名队员牺牲 [2] - 中国多地建有援华航空志愿队陵园和纪念碑,民众持续纪念 [5][6] 国际医疗援助 - 1938年1月加美援华医疗队在白求恩率领下启程来华 [7] - 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前线设立战地手术室,最终因感染牺牲 [9][10][11] - 印度医生柯棣华1940年来华,完成580多例手术后病逝 [12] - 抗战期间多国医者在晋察冀烈士陵园长眠,包括加拿大、奥地利等国人士 [12] 战略物资运输通道 - 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滇缅公路咽喉要道,全长4公里,海拔落差350米 [15][16] - 1939-1942年南侨机工运输50万吨军需物资,1000多人牺牲 [16] - 1942年后"驼峰航线"承担运输任务,中美飞行员共运85万吨物资 [17] - 美军在"驼峰航线"损失飞机1500架 [17] 当代纪念活动 - 民众持续前往各地抗战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祭奠 [20][21] - 南京市民自发前往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献花纪念 [20]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结下深厚友谊(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20
国际友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 印度医生柯棣华1938年加入援华医疗队,在晋察冀军区13天内参与抢救数百名伤员,并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7][9] - 柯棣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毛泽东评价其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应忘记"[10] - 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成员赫留金1938年指挥SB-2轰炸机部队执行上百次对日作战任务,参与建立西北国际航空通道[12] - 赫留金1939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其女赫留金娜2015年在北京接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13] - 日籍八路军战士小林宽澄1941年被俘后加入反战同盟,战后担任内蒙古丰镇县医院副院长,1955年回国从事中文翻译工作[15][16] 国际友人与中国的持续联系 - 柯棣华侄女博卡1982年首次访华,2014年习近平向其家族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11] - 赫留金娜现任俄罗斯援华志愿飞行员后代协会主席,致力于收集苏联援华老战士资料并开展教育活动[13] - 小林宽澄2005-2015年多次受邀参加中国抗战纪念活动,其子小林宪明现任日本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会会长[17] 历史评价与传承 - 博卡强调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战略空间[11] - 赫留金娜指出俄中人民共同奋战的历史记忆"虽历经岁月也难掩光辉"[13] - 小林宽澄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一"[16]
一抹长“红”映侨史(侨·博物馆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3 22:45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概况 - 纪念馆以红色为主色调,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旅俄华侨和留苏(俄)学生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坐落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 [8] - 纪念馆既守护着百年前旅俄侨胞的红色历史与乡愁记忆,也搭建起当代跨国情谊的对话平台 [8] - 纪念馆内珍藏了近5000件珍贵藏品,折射着不同时代旅俄华侨华人的赤子情怀 [11] 纪念馆的红色历史与藏品 - 展柜里的一枚金色列宁勋章记载着20世纪40年代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归侨空军少将唐铎的荣光 [9] - 唐铎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创下单日六次低飞精准轰炸目标的辉煌战绩,荣获列宁勋章 [9] - 纪念馆内还珍藏了唐铎的另外6枚奖章和少将礼服 [10] - 旅俄华侨领袖刘泽荣的俄文打字机是纪念馆的重要藏品,见证了他为中东铁路建设架起沟通桥梁的历史 [11] 纪念馆的文化交流与活动 - 2024年端午节期间,纪念馆举办了民俗活动,42名俄罗斯青少年参与体验中国文化之美 [6][7][13] - 纪念馆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皮影、剪纸等中国文化元素和传统美食,促进跨国文化交流 [13] - 2024年纪念馆服务研学团队210余个,并与俄、德、荷等国500余名华裔青少年相聚"云上研学",近3年年均服务青少年6万余人次 [13] 纪念馆的科技赋能与传播 - 线下通过多功能数字柜、影像技术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叙事,配合情景短剧、诗歌朗诵等"沉浸式"讲解 [14] - 线上推出"侨馆文物云课堂"等栏目,短视频与宣传片年服务受众超千万人次 [14] - 纪念馆开发了30余款文创产品,与本地企业联名推出咖啡、大豆冰激凌,活化馆藏资源并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14] 纪念馆的未来发展 - 纪念馆与珠海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追梦中华 侨光物证》展览已先后在厦门、上海等8个城市展出 [14] - 未来将继续深耕侨史资源,让纪念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14]
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研学营到南溪山医院参观交流
中国新闻网· 2025-05-20 16:28
中越青年交流活动 - 约120名中越青年代表在共青团广西区委副书记左向蕾等陪同下参观广西南溪山医院 [1] - 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首场活动在广西广东举办 75名越南青年参加 主题为"追随革命理想 携手开创未来" [1] - 活动由中国共青团中央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主办 共青团广西区委 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主办 [1] 南溪山医院历史 - 南溪山医院始建于1968年 前身为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 是国家级援越抗美后方国际医院 [1] - 援越时期医院收治119批共5432名越南伤病员 完成手术2576例 无偿献血779220毫升 [1] - 医院是中越友谊历史见证地 承载两国民众抗美援越时期"同呼吸 共命运"的深厚情谊 [1] 文化交流活动 - 代表团观看中越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南溪河畔Ⅱ》 采用历史影像 照片 文献档案等真实重现历史场景 [2] - 越南青年代表表示深受感动 深刻重温中越两国肝胆相照 休戚与共的兄弟情谊和国际主义精神 [2] - 代表们为续写中越双边友谊贡献力量倍感自豪 祝愿中越传统友谊薪火相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