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谣言
icon
搜索文档
当谣言搭上“AI”的东风
腾讯研究院· 2025-06-12 08:22
AI标识制度的治理价值与挑战 核心观点 - AI标识制度作为应对AI生成虚假信息"更多更真"挑战的前端治理工具,具有提升识别效率与用户警觉的技术潜力,但存在易规避、伪造及误判等局限性,需与现有内容治理体系协同[1][3][10] 分章节总结 一、AI新技术与治理老难题 - **更易**:AI大幅降低虚假内容生成门槛,非专业用户可通过粘贴关键词生成高真实感文章牟利[3] - **更多**:技术实现虚假信息批量化生产,如"医疗泰斗客死他乡"谣言通过500账号矩阵日均产出1万条[3] - **更真**:多模态细节增强迷惑性,如"西安市鄠邑区地下出热水"谣言因包含视觉要素难以辨别[3] 二、AI标识的治理价值与自身局限 (一)理论优势 - **隐式标识**:通过元数据嵌入实现早期识别,提升对"低门槛""大批量"内容的治理效率[6] - **显式标识**:研究显示标注"AI生成"可使4976名受试者对内容的信任度下降,分享意愿降低[6] - **适用范围限定**:聚焦易引发混淆误认的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标识导致信息过载[7] (二)实践局限 - **技术短板**:开源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水印可被移除,攻击者可伪造或规避标识[8][9] - **误判风险**:传统文本检测方法误判《滕王阁序》为"AI率100%",技术改进无法完全消除误差[9] - **成本挑战**:嵌套水印验证所需计算资源可能超过生成成本,检测过程效率低下[9] 三、AI标识的优化应用路径 - **体系协同**:将标识作为现有治理体系的补充工具,重点防范谣言、虚假宣传等高风险场景[11][12] - **责任划分**:生成平台需承担主要标识责任,传播平台检测难度较高需包容性治理[14] - **风险分级**:对低风险领域(如B端数据合成)采取豁免政策,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理念一致[13] 行业影响与数据参考 - **舆情案例**:2024年国内50个AI风险案例中,超1/5(20%)涉及AI造谣[1] - **技术应用**:广告素材生产、教育培训方案等领域正从"千人千面"向"一人千面"升级[7] - **法律基础**:《民法典》《广告法》等为AI内容违法行为提供执法依据[12]
热搜爆了!刚刚,陈奕迅发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15:08
陈奕迅AI造谣事件 - 5月18日晚短视频平台疯传"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离世"的AI造假视频,源头为YouTube账号"台山TV"发布的9分27秒拼接视频[8][9] - 该账号长期发布无根据的娱乐谣言,一周前曾造谣成龙去世[10] - 陈奕迅团队原计划不回应以避免增加造谣者流量,但因谣言持续发酵最终通过个人账号发布幽默图文"复活后先吃肉"辟谣[6][1] 行业影响 - AI技术滥用导致娱乐行业面临新型谣言威胁,近期AI造假视频和虚拟人新闻频发[10] - 今年两会期间已有演艺界代表靳东等呼吁立法加强AI监管[10] - 环球音乐公司公开谴责该事件是"非常无聊的造谣"[7] 舆论反应 - 辟谣内容登上微博热搜榜首[4] - 陈奕迅超话粉丝反应两极:部分谴责造谣者,部分被幽默回应触动[5] - 节目合作歌手叶晓粤凌晨率先通过助理渠道确认消息不实[9]
“陈奕迅去世”系假新闻!源头视频为AI造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08:50
谣言事件 - 短视频平台疯传"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不幸离世"的虚假消息[1] - 消息源头为YouTube账号"台山TV"发布的9分27秒拼接视频,内容为陈奕迅旧照片加粤语AI配音[5][6] - 视频声称"陈奕迅16日凌晨在高雄去世"并编造"高雄大批歌迷赶往哀悼"等虚假情节[8] - 该账号一周前还曾造谣成龙去世,专门发布无根据的娱乐八卦和明星谣言[10] 辟谣过程 - 陈奕迅战队成员叶晓粤通过微信联系其助理,确认"去世"为假新闻,陈奕迅身体无碍[2][4] - 环球音乐公司回应称是"非常无聊的造谣"[11] - 台湾"疾病管理处"官网查询显示无相关消息[8] 演唱会延期 - 陈奕迅Fear and Dreams巡回演唱会因确诊新冠延期,原定5月16-18日高雄三场演出改至5月29-31日[12] - 延期原因为14日晚突感不适,15日医生确诊新冠感染[12] AI技术滥用现象 - AI合成技术被用于制作明星虚假采访视频,邓超孙俪工作室发文打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虚假产品推荐视频[14] - 刘晓庆、古天乐、林峯等明星也曾遭遇AI"假人"视频困扰[20] - 全国两会期间靳东、陈达等人呼吁立法监管AI技术,明确使用范围和条件以推动"科技向善"[22]
“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系AI捏造!造谣者被行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4 01:51
AI谣言治理与平台应对 - 网民徐某强利用AI生成"顶流明星澳门输10亿"谣言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行政拘留8日[1][2] - 微博3月11日启动AI内容治理,重点领域包括社会民生/突发事件/科普医疗/个人权益,对未标识AI内容采取打标/限流/封号等措施[4] - 抖音/快手/微信/小红书/B站等六大社交平台均已要求用户声明AI生成内容[6] - 今日头条去年打压93万条低质AI内容,处罚3万个违规账号,AI内容典型特征为空洞/矛盾[7] - AI内容农场产业链曝光:西安案件日均生成19万篇流向6000账号,南昌MCN机构日生成4000-7000篇[8] AI内容生产成本与监管 - 国产大模型API生成单篇文章成本仅0.00138元,1分钱可生产7篇文章[8] - 2023年8月实施的《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标识[9] - 2024年9月《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拟要求平台添加明显AI标识[10] - 网信办2025年"清朗"行动将重点整治AI技术滥用,强化内容标识[10] AI技术滥用风险 - AI换脸/拟声技术成为违法重灾区,雷军本人称是受害者[11][12] - 雷军两会提案呼吁加强AI换脸拟声治理,建议提前立法防范风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