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循证医学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专家全球首提“证据污染”理论 修改循证规则
环球网资讯· 2025-05-10 12:10
循证医学证据污染理论 - 国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历时2年研究,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并构建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 [1] - 该理论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刘辉、徐畅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是The BMJ创刊180年以来首次刊登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 [1][4] 问题试验的影响 - 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等存在缺陷会引发研究数据偏倚或失真成为"问题试验",影响循证医学证据可靠性,降低临床诊疗指南的可信度,可能触发严重的医疗不良事件 [3] - 当前指南决策制定存在诸多分歧,如中晚期肝癌诊治中美国NCCN指南与欧洲EASL指南的分歧 [3] 研究成果数据 - 研究确定1300项问题试验,通过"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追踪到847项包含问题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定位3902项循证医学证据 [3] - 在剔除问题试验后,20.6%的证据结论发生改变成为"问题结论",至少157部国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受到级联影响 [3] 国际影响与政策变化 - 问题试验的问题数据和问题结论将沿着"证据产生-证据整合-临床指南"链条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全球医疗证据生态 [4] - The BMJ签署新政策要求所有投稿稿件必须上传原始数据和分析代码,政策将于2025年5月7日生效 [4] 后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 已筹建亚太证据分析、整合、转化联盟(APN-EAST),联合国际同行建立"证据污染"评估与防控体系 [5] - 该成果彰显中国学者在医学研究方法学的卓越贡献,为未来医学研究开辟新方向 [5]
把循证医学引入中国,她还在带头制定指南
虎嗅· 2025-04-13 11:22
循证医学发展历程 - 1985年王吉耀在加拿大首次接触循证医学(EBM)概念,其导师David Sackett提出临床决策需基于证据的5个步骤[2] - 1996年王吉耀将EBM翻译为"循证医学"并引入中国,推动该理念在国内传播[14] - 2001年《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出版,成为国内首部相关教材,至2023年已修订至第四版[23][24] - 2001-2002年国际媒体评价循证医学为"改变21世纪医学实践的革命性思想"[15] 中国循证医学体系建设 - 国内陆续成立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等机构,会员覆盖全国[25] - 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成为医学院必修课程,推动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规范化[26] - 2021年成立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已组建12个专业委员会并发布10部高质量指南[28][35] - 联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单部指南需召开9次专家讨论会并整合方法学证据[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临床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占比从1999-2008年的0.21%显著提升,但质量仍存差距[29] - 2020年评估显示国内177篇指南仅7.3%达标,仅20%实施证据分级,显著低于国际水平[32] - 当前存在同领域多版本指南冲突问题,部分指南存在利益关联和流程不规范现象[31] 未来发展方向 - 联盟计划推出汉化版国际指南认证课程及《指南制定精品案例集》提升行业标准[39][40] - 强调卫生经济学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需平衡疗效与成本效益[22] - 需持续培养医生成为"证据使用者+提供者",打破传统经验医学思维定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