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宙探索
icon
搜索文档
暑期博物馆四大推荐:恐龙蛋、角岛鲸、兵法简、深空展
央视新闻· 2025-07-05 05:41
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 - 馆藏超2万枚恐龙蛋化石 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1][3] - 恐龙蛋化石种类丰富 包括珠宝级晶体蛋 袖珍蛋 伤齿龙蛋等 承载白垩纪信息 [3] - 提供化石修复体验活动 暑期可参与互动 [6] - 石峡恐龙蛋保护区发现100多枚裸露恐龙蛋化石 8组168个恐龙脚印 20具恐龙骨骼化石 形成全球罕见"三位一体"恐龙遗迹 [7] - 兼具科学保护与科普教育功能 成为研究恐龙与地球演变的重要基地 [9] 厦门科技馆 - 暑期日均游客突破1万人 设有近400件互动展品 [11] - 《大鲸家族》特展国内首创 展出全球首次公开的10米长角岛鲸标本(2021年海南搁浅制成)[11][13] -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完整保存6米小鳁鲸"海海" 展示肌肉血管结构及退化后腿骨骼 [15][16] - 互动装置包括抹香鲸心脏标本(主动脉构造揭示深海生存智慧) 心率对比仪 X光手骨屏 体感虎鲸游戏等 [17] - 设置"鲸鱼故事剧场"沉浸式科普 结合常设展区满足多元科学兴趣 [19] 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简展 - 展出1972年出土的西汉前期近5000枚竹简 首次系统展示银雀山汉墓简牍 [21][23] - 并列呈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以实物证实两位军事家并存 终结史学争议 [23] - 运用高清复原与互动技术展示"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真迹 配套学术讲座与简牍制作活动 [23] 国家博物馆宇宙考古展 - 7月3日开放 通过艺术加工将20年宇宙探索数据可视化 [24][26] - 展品包括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模拟器 星际时钟 动态宇宙模型及"南宋天文图碑拓片"(记载1434颗恒星 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28] - 展览持续三个月 需实名预约购票 [28]
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展览“宇宙考古”登陆国博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04:50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源真文化支持 [1][3][4]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4]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4] 展览内容亮点 - 《巡星雕塑》作品使用SDSS项目退役铝板创作动态艺术装置,SDSS项目始于2000年,每块铝板有600多个小孔用于收集天体光谱数据 [6] - 《宇宙碰撞》交互装置以NASA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星系碰撞过程 [8] - 《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VIRUP天文数据库,追溯138亿年前宇宙起源的光子传播历程 [10] 展览意义 - 展品涵盖人类与宇宙关系思考、宇宙数据可视化、空间污染治理、未来太空生存探索等主题 [11] - 展览展示跨国界、跨学科科研协作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11] - 展览从中瑞建交75周年背景出发,将于7月3日面向公众开放 [4][13]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带观众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13:03
展览概述 - 展览主题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1]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3]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3] - 展览展示当代科学研究跨国界、跨学科协作的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3] 展览内容 - 展品包括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空间污染治理、未来人类太空生存探索 [3]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宋天文图碑拓片》展示1434颗恒星,以及赤道、黄道、二十八宿区线、银河界线,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 [3] - 交互装置《宇宙碰撞》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 [5] - 影像《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天文数据库,展示从地球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之时,直至138亿年前的宇宙起点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影像装置《星际时钟》模拟地球、空间站、月球、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展示光影变化 [7] 展览信息 - 展览于7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三个月 [7]
《国宝美鉴》第二集:观星问路 看见文明的千年往事
新华网财经· 2025-06-18 07:46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节目由新华网和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1] - 第二集以"观星问路"为主题,聚焦《敦煌星图》与《苏州石刻天文图》,讲述人类探索宇宙的千年往事 [1] 《敦煌星图》 - 世界现存最早的手绘全天星图,公元8世纪初诞生于敦煌 [1] - 12幅横图沿十二时辰展开,标注1359颗星辰,采用红黑双色 [1] - 融合了波斯天文算法、印度星占智慧和中华星官体系,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1] 《苏州石刻天文图》 - 中国现存最早科学实测石刻星图,诞生于约五百年后 [2] - 青石板长2.16米、宽1.08米,以北极为中心,用三个同心圆划分可见星空 [2] - 碑文将星象运行与儒家伦理相联系,体现理性思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