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搜索文档
“信用”之笔绘出山海共富新画卷
金融时报· 2025-05-20 03:21
普惠金融创新模式 - 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协同"双轮驱动机制,打造立体信用体系,包括村镇县三级架构、三大特色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1] - 宁德市通过"海参宝"动产融资产品实现海参仓单质押贷款,48小时内为养殖户解决200多万元资金缺口[1] - 当地农信机构采用"龙头茶企+千家万户"模式构筑普惠金融网络,培育扶持6家茶企[2] - 古田县富达村采用"合作社担保+社员信贷"创新模式,4565万元信贷资金激活5200亩李园产业[2] 信用体系建设成果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宁德评定金融信用县1个、信用乡镇28个、信用村720个、海上信用渔区23个、信用茶区4个、金融信用新农主体107家[1] - 金融机构向已评定信用主体发放信用贷款余额86.5亿元,较2019年增长1.3倍[1] - 点头柏柳信用茶区获得贷款余额2030万元,其中支农再贷款658万元,信用贷款246万元,受益茶农751户[2] - 茶农人均收入六年增长27%,农民人均收入从2019年1.78万元升至2024年2.63万元,年均增长8.2%[2][3] 特色产业发展 - 海上信用渔区支持年产6万斤活体海参的养殖户,解决资金周转问题[1] - 信用白茶产区带动产业升级,青翠茶山成为百姓"金山银山"[2] - 富达村作为全省最大芙蓉李产区,年产量7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通过信用合作社实现产业升级[2] - 宁德围绕海洋养殖、食用菌、茶业三大特色农业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形成"三农"金融信用闭环链条[3]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三千亿元,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 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更精准流入良田(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05-14 21:59
政策支持与金融供给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动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明确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目标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 [1] - 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 [1][8] - 各地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产品服务,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流入农业领域 [1] 金融服务创新与效率提升 - 浙江金融机构通过移动设备上门服务,实现农户30万元信贷额度提升和手机银行快速放款 [3] - 浙江省开通涉农信贷绿色通道,优化数字助农模式,实现农户田间地头在线申请贷款 [4] - 浙江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将无形资产纳入评价体系,超七成农户建立档案,近五成获授信,户均授信超20万元 [5] 融资成本优化 - 陕西洋县信用联社运用支农再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下调1.8个百分点,企业利息支出预计下降28.58% [7] - 陕西渭南市小微企业享受无还本续贷政策,授信额度提升至130万元,利率从5.5%降至4.5% [8] - 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从去年4.9%降至今年前两月的4.52%,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 [8] 农业科技与产业升级 - 重庆梁平区味源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生产效率从15人/天提升至1小时完成3000盘 [9] - 智能化育秧工厂使每亩种植成本节约100余元,水稻增产100余公斤 [9] - 农行重庆梁平支行发放30万元"富民贷"支持智能育秧产线建设,该产品免担保且利率低 [1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 - 江苏、浙江等地开发"新农人贷""农创客贷"等产品,针对性支持返乡创新创业青年 [11] - 浙江金融机构加强对新农人、农创客的融资需求摸排,建立精准画像和金融服务专员队伍 [11] - 金融机构计划开发更多差异化信贷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