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系统改革

搜索文档
农信改革提速!内蒙古农商银行挂牌开业 又一省级银行登场
贝壳财经· 2025-06-07 14:03
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 - 内蒙古农商银行于2025年5月17日正式挂牌开业,比监管要求的6个月筹建期提前3个多月完成 [1][6] - 公司注册资本580.17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 [2] - 由原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93家旗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及26家区内村镇银行新设合并组建 [9] 公司架构与股权 - 总行内设23个职能部门、3个区域审计中心,下辖14家盟市中心支行、103家旗县级支行和2192个营业网点,员工超3万人 [9] - 股东以国有及地方资本为主:内蒙古农村金融学会持股19%、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12.93%、鄂尔多斯市财政局持股12.41%、内蒙古财政厅持股12.06% [10] 管理层背景 - 董事长刘丰(1972年生)曾任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交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高管,2020年起历任内蒙古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12][13] - 行长邢爱泽(1968年生)2024年6月提名为企业正职人选,后任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 [14] 改革背景与行业趋势 - 2023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采取统一法人模式改革方案,2025年3月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筹建批复 [5][6] - 全国已有浙江、山西、辽宁等省份完成省联社改革,多地农信机构资产超万亿元 [16] - 2025年河南农商银行、江苏农村商业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相继开业 [17] 改革模式分析 - 主要改革路径包括联合银行模式(分"下参上"和"上参下")、统一法人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18] - 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成为主流,可理顺股权关系、增强资本实力(注册资本达数十亿至上百亿)、申请更多业务资质 [19][20]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一省一策"推进农信社改革,连续四年关注改革化险 [21]
又一省级农商行,开业
中国基金报· 2025-05-27 14:02
公司概况 - 内蒙古农商银行于5月27日正式挂牌开业 成为内蒙古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 [1] - 公司注册资本达580 17亿元 由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93家农信法人机构及26家区内村镇银行合并组建 [4] - 截至2024年末 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 [4] 改革模式 - 采取"整体性改革"模式 将120家涉改机构新设合并为统一法人 创全国首例 [2][4] - 改革历时仅约两个月 创全国农信改革速度最快纪录 [2][3] - 股权结构分散 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64 18% 最大股东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金融学会持股19 01% [5] 组织架构 - 总行设23个职能部门 3个区域审计中心 [5] - 下辖14家盟市中心支行 103家旗县级支行 2192个营业网点 [5] - 员工规模超3万人 [5] 战略定位 - 坚守"金融为民"市场定位 强调普惠金融服务 [2] - 提出将合规文化贯穿经营全过程 [2] - 目标打造"简单金融"服务模式 [2]
120家机构“一个不少”,内蒙古农商行改革模式创全国首例
华夏时报· 2025-05-24 09:19
内蒙古农商行成立 - 内蒙古农商行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80.17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丰 [2] - 改革涉及120家法人机构、6.7万户股东及近9000亿元资产规模,采取一次性新设合并为统一法人的模式 [2][3] - 前五大股东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金融学会(19.01%)、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2.93%)、鄂尔多斯市财政局(12.41%)、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12.07%)、内蒙古电力集团(7.76%)[3] 改革模式特点 - 改革模式为全国首例,将农信机构和村镇银行整体纳入统一法人体系 [3][4]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直接持股12.07%,间接持股8.05% [4] - 改革有助于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破解"小而弱"的发展困局,但需应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公司治理融合的双重挑战 [4][5] 不良资产清收处置 - 内蒙古农信系统存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成效不佳等问题,部分机构少计不良贷款41.12亿元,准备金缺口31.95亿元 [6] - 刘丰提出清收工作需兼顾总行直接清收与机构主责清收效率,并采取具体措施如跨机构清收、打击逃废债务行为 [6][7] - 改革强调不能将旧问题带入新机构,需通过3-5年努力使经营指标进入全国省级农信机构中游序列 [7][10] 资本补充与政府支持 - 资本补充能力匮乏是农信系统改革化险的主要难题,盈利能力下滑限制了利润转增资本的空间 [9] -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两批发行262亿元专项债券,为34家农合机构补充资本,并安排财政预算注入新银行资本金 [9] - 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总额8833亿元,存款余额7435亿元(增长6.2%),贷款余额4379亿元(实际增长4.6%)[10]
67家发债主体财报“延后交卷”,地方农商行改革亦为部分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0 04:44
年报延迟披露概况 - 截至5月1日共有67家发债企业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或2025年一季报包括仅年报延迟仅一季报延迟以及两者均延迟三种情形 [1] - 未按时披露年报违反《证券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会计年度结束四个月内提交年报"要求引发投资者对相关企业基本面变动的关切 [1] 审计环节问题 - 审计流程受阻是年报延迟主因包括审计机构聘用环节失败如8家企业因"无审计团队接受聘请"、"招标流标"、"审计费用未达成一致"或"原审计机构被处罚解约"导致事务所缺位 [2] - 财务数据搜集困难或进度滞后也是常见原因部分企业因子公司审计进度落后或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核实持续经营状况而延期 [2] 农信系统改革影响 - 地方农商行因参与农信系统改革而推迟财报披露如长春农商行、吉林榆树农商行、长春发展农商行等均公告称因"省农信系统统一规划推进改革"无法按时披露 [3] - 农信系统改革涉及中小银行化险和区域金融整合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减量发展"以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3] 破产重整企业情况 - 超过8家延迟披露年报的发债企业处于破产重整或清算程序其经营停滞导致年报延期但债券兑付问题仍受市场关注 [4] - 广汇汽车及其关联公司新疆广汇实业、广汇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因退市、行业环境恶化及流动性紧张导致审计进度受阻动态关店和人员流失进一步影响财报编制 [4][5] - 广汇有限2月曾发生10 78亿元公开债务违约事件凸显汽车经销商行业困境 [5] 中航系企业动态 - 中航产融因控股股东筹划重大事项自3月28日起停牌4月23日债券摘牌议案未通过后复牌4月29日公告无法按期披露年报 [6] - 中航产融信托业务受房地产行业拖累子公司中航信托涉房项目违约导致业绩大幅萎缩退市可能为规避负面舆情并为风险处置争取空间 [7]
广东首度“官宣”省联社改革方向 将积极推动改制组建农商联合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6 11:2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庞成 广州报道 在新一轮农信系统改革中,省联社改革至关重要。 日前,广东省联社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了全省农信系统2024年的整体经营情况及2025年度发展计 划。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广东省联社在报告中明确表示:"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改制组建农商联合银行工作。" 这是新一轮农信系统改革启动以来,第一经济大省——广东首次对外透露省联社改革的具体方向,受到 外界广泛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农信系统改革,在推动全省农信社全部改制组建农商 行、化解风险的同时,给予部分发展较好的农商行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形成了"1+7"适度管理竞争 的农合机构市场体系。 在此基础上,广东最终确定了省联社改革的方向。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一轮省联 社改革实践中,联合银行模式是较为主流的改革模式。广东采取这一模式推进省联社改革,既是契合主 流趋势,亦考虑了广东农信系统现有的发展格局,后续可观察广东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完成省级农商联 合银行组建工作。 此外,今年2月份,刘鹏被任命为省联社党委副书记、理事会副理事 ...
加快扫除“陈年旧账”,内蒙古农商行筹建提速
华夏时报· 2025-04-28 07:21
内蒙古农商银行筹建进展 - 内蒙古农商银行筹建工作正式启动于2024年8月3日,将通过新设合并方式整合内蒙古农信联社、93家农信法人机构及26家村镇银行共120家机构[3][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3月14日批复同意筹建,要求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预计年内挂牌成立[5] - 改革完成后将成为内蒙古规模最大、网点最多、服务最广泛的地方法人银行,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2024年末)[5][6] 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动态 - 内蒙古农商银行(筹)将不良资产清收作为核心工作,2024年8月启动清产核资攻坚战,通过司法联动等机制清收不良贷款127亿元,资本充足率从10.2%提升至12.5%[6] - 鄂尔多斯地区被要求发挥示范作用,其资产规模在内蒙古盟市机构中排名首位[2][3] - 截至2023年末内蒙古农信系统不良贷款率达3.15%(行业平均1.5%),资本充足率10.2%[6] 全国农信系统改革趋势 - 湖南、甘肃、山西、湖北等多地同步推进不良贷款清收,如湖北英山农商行通过接收抵债资产化解50万元不良贷款,湖南宁远农商行开展集中清收行动[7] - 农商行普遍采用线上线下渠道处置抵债资产,其中商业资产占比达85%[10] - 全国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023年末的8623亿元降至2024年末的7776亿元,不良率从3.34%降至2.80%[10] 行业专家观点 - 不良资产清收被视为农信系统改革的"排雷工程",直接影响改革方案落地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塑[7] - 当前清收需兼顾总行直接清收强度与机构主责清收效率,避免相互等靠现象[6] - 抵债资产处置面临变现周期延长、折价率上升等挑战,主要因服务对象抗风险能力较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