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万羽归时云作路 绘就人鸟共家园——“中国白鹭之乡”广西防城港的护鸟长卷
新华社· 2025-07-24 10:38
生态保护成效 - 防城港市红树林面积达2300公顷 较2020年增加200多公顷 [3] - 北仑河口保护区鸟类从2010年187种增至310种 新增勺嘴鹬等珍稀物种 [3] - 山心沙岛通过生态修复工程 面积从4.2公顷扩至11.2公顷 木麻黄林覆盖率提升 [5]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 防城港市湿地超8万公顷 涵盖近海 海岸 河流 沼泽等多种类型 [1] - 每年迁徙候鸟超30万只 含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8种二级保护动物 [4] - 红树林为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地 形成白鹭等鸟类食物链基础 [3] 区域生态地位 - 防城港位于两条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交汇处 是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 [3] - 拥有538公里大陆海岸线 海湾红树林分布密集 [1] - 山心沙岛被列为自治区级重要湿地 具备红树林 泥质滩涂等多类型生境 [4] 保护措施实施 - 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鸟类保护小区 强化栖息地管理 [5] - 开展退塘还海 湿地水动力提升等工程 修复海岸线生态 [3] - 联合社会组织定期开展护飞宣传活动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5]
非法猎捕东方白鹳既担刑责也担民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4 08:07
案件概述 - 2024年1月26日刘某杰等三人驾车至四川天府新区新兴街道白沙湖附近非法猎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 [1] - 使用气枪射击并试图捕获东方白鹳因群众阻拦未遂后逃逸 [1] - 涉案东方白鹳整体价值为10万元/只 [1] 裁判结果 - 法院认定三人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七个月不等并处罚金1万元至5000元不等 [1] - 民事调解达成协议三人连带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10万元并在市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1] 生态保护意义 - 东方白鹳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等级 [1] - 非法猎捕行为直接威胁濒危物种生存并对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1] - 本案对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具有警示和教育作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1] 案件来源 - 本文摘自《四川法院2024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2]
守护好风景 共奔幸福路(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人民日报· 2025-07-23 22:03
旅游行业发展 - 塔尔钦旅游小镇依托冈仁波齐与玛旁雍错的独特自然资源吸引大量游客[1] - 当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带动游客数量增长[7] - 咖啡馆、藏装体验馆、文创小店等商业形态在旅游小镇蓬勃发展[6] 文创产品市场 - 咖啡馆结合原创文创产品(如冰箱贴)销售形成复合经营模式[6] - 文创产品设计自主化成为店铺差异化竞争点[6] - 政府租金减免政策促进文创商业实体化经营[8] 生态旅游管理 - 玛旁雍错湿地配备90名专业管护员进行常态化巡逻[5] - 管护站设备完善并建立专业队伍保护湿地环境[5] - 生态管护工作有效减少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3][5] 集体经济运营 - 岗莎村牦牛运输队通过股份制公司(西藏岗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规范管理[9][10] - 2024年公司创收2200万元,其中牦牛运输业务贡献1270万元[10] - 村民通过劳务收入(966万元)和分红(181万元)实现双重收益[10] 政策支持效果 - 巴嘎乡政府提供租金优惠和定期走访保障商户经营[8] - 集体经济模式使1206名入股村民年均收入达6000元[9][10] - 旅游淡季放牧+旺季运输的复合收入结构提升村民经济稳定性[10]
南航学子跨越千里再赴“可可西里之约”
南京日报· 2025-07-23 00:17
志愿服务持续开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爱在可可西里"暑期实践团连续9年赴可可西里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 [1][2] - 2025年团队规模达20余人 累计跨越3000公里抵达海拔4600米的索南达杰保护站 [2] - 本年度为保护站唯一长期合作的大学生志愿团体 活动包含环保宣传与垃圾清理 [2][3] 生态保护成果传播 - 团队成员累计向600余名游客系统讲解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历程 包括索南达杰等守护者事迹 [3] - 通过青藏公路沿线垃圾清理行动 日均清理塑料瓶 废弃氧气罐等废弃物 [3][4] - 文创产品设计融合藏羚羊等元素 销售收入直接汇入生态修复专项账户 [5] 社会影响力扩展 - 团队通过展厅讲解 全国宣讲等形式持续传播环保理念 活动覆盖周期达9年 [6] - 本年度设计钥匙扣 明信片等系列文创产品 强化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互动性 [5] - 实践过程中克服高原反应与紫外线照射等极端环境挑战 日均工作时长超8小时 [4]
法治守护一河清水, 赤水河流域协同立法筑起生态保护屏障
新京报· 2025-07-21 23:15
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立法 - 2019年起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云贵川三省协同立法工作 从"各管一片"转变为"协同立法"模式 [1][2] - 2021年7月三省同步施行《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及《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 实现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 [2][3] - 立法聚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与区域协同等5个方面 建立跨区域协同执法机制 [3] 流域治理成效 - 泸州全市13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长江出川断面、赤水河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4] - 古蔺县关闭66座小水电站、17个码头、32家石材加工厂 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6] - 赤水河古蔺段两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城镇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达92% [6] 白酒产业环保措施 - 某酿酒企业投资建设两座污水处理站 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 执行GB27631-2011直接排放限值 [5][6] - 吴家沟污水处理站日处理2000吨 针对高COD浓度废水增设深度处理系统 实现100%达标排放 [5] - 古蔺县关闭204家小酒厂、规范整改129家 推进酒业清洁生产模式 [6]
白洋淀 更透亮(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7-20 22:12
白洋淀水质改善 - 2017年前白洋淀水质为劣Ⅴ类,水体呈深绿色、浑浊且有臭味 [2] - 雄安新区设立后实施系统化治理(控源、截污、治河、补水),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并保持稳定 [2][3] - 监测点从5个增至8个,采样频率从每月1次提升至每周2次,汛期进一步加密 [2] 监测能力升级 - 早期实验室设备落后,需12人耗时2-3天完成化验,现仅需2人1天即可完成 [3] - 2025年4月通过高频监测发现烧车淀pH异常,及时打捞腐烂水草避免水质恶化 [3] - 监测数据为治理决策提供支撑,确保真实、准确、有效 [3] 生态修复成效 - 野生鸟类从206种增至296种,新增90种;鱼类从27种恢复至48种,新增21种 [4] - 首次发现清洁指示物种五月四节蜉,印证水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4] - 采样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从浑浊恶臭变为透亮无味 [4] 治理长期性 - 水质改善非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系统治理 [4][5] - 环保人员克服设备落后、人员短缺等挑战,持续30年投入监测工作 [5] - 未来需保持治理力度以巩固成果 [5]
李强在西藏调研时强调 高质量实施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增进各族人民福祉
证监会发布· 2025-07-19 13:55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 川藏铁路色季拉山隧道施工团队克服复杂地质气候条件艰苦作业 持续攻克工程建设难题 获得高度赞许 [2] - 川藏铁路建成通车对促进西藏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重大 需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摆在第一位 坚持科学有序施工 抓好全程质量管控 [2]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体量大 周期长 影响远 堪称世纪工程 需积极应用先进技术 装备 工艺 材料等 为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 雅下水电工程需格外重视生态保护 确保生态环境不受损害 细致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把推进工程建设和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更好结合 [2]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发展高原农牧业是富民兴藏的重要抓手 需加强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在高原育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3] -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牧业规模化 品牌化发展 培养更多懂科技 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 [3] -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更好带动群众致富 曲水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展示自产果蔬 高原特色食饮品 民族手工艺品等 [3] 生态环境保护 -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高质量实施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察看雅尼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2] - 南北山绿化工程需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造林绿化 以良好生态环境惠及民生 [3]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生态何以惠民生?纳木措“高原文旅”实践谱新曲
中国新闻网· 2025-07-19 06:37
纳木措景区生态保护与开发 - 景区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海拔4718米,是西藏旅游热门打卡点,被誉为高原"蓝宝石" [1] - 过去存在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等问题,近年通过政府与村民协作实施科学管理 [1] - 采取"减法"策略:划分核心保护区与游览区,严禁核心区开发,控制游客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 [3] - 采取"加法"策略:引入新能源接驳车、环保厕所、生态监测站等科技手段实现绿色观光 [3] 景区经营与经济效益 - 2024年营业收入达7000万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增至8000万元 [4] - 直接或间接带动约5000名群众增收,2025年预计增收总额5000万元 [4] - 85%岗位(生态护林员、讲解员等)聘用本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4] - 村民通过合作社经营"牵牛拉马"项目,每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 [4][5] 文旅创新与社区发展 - 开发民族非遗工坊,销售织物、唐卡等文创产品 [5] - 筹备"生态研学+文化体验"路线及实景演出节目 [5] - 设立"生态奖励基金"支持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 [5] - 典型案例:村民格桑扎西从保安成长为景区专职摄影师,其家庭多名成员在景区就业 [4][5] 生态改善与游客反馈 - 游客反映湖畔鸟类数量显著增加,水质改善明显 [3] - 景区通过照片宣传(如格桑扎西作品)提升网络吸引力 [5] - 环保措施实现污水零排放,生态监测站实时跟踪水质植被变化 [3]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在西藏 见证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新华社· 2025-07-19 02:26
西藏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西藏建立4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涵盖1072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24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 - 已记录维管束植物7504种,包括1075种西藏特有植物和16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 - 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增至108.11万平方公里 [7]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 2021年启动的工程为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项目,2024年新增营造林17.72万亩,38个片区苗木成活率超92% [9][10] - 预计2030年完成206.7万亩营造林,年新增储水4980万吨,固碳22.9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 [10] - 累计完成营造林近70万亩,整体成活率85% [10] 南山公园绿化成效 - 栽植树苗80多万株,造林面积4350多亩,荒山变绿荫 [12] - 工作人员扎西曲培守护山林13年,见证绿化奇迹 [12] 城市绿化与生态旅游 - 拉萨市区街头、广场和公园绿化景观持续改善,提升市民生活环境 [15][17] - 林芝通过"赏花+民宿""赏花+文创"模式,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22] 重大生态项目 - "两江四河"造林、湿地修复、天然林保护、草原修复、防沙治沙等项目实施,改善高原生态环境 [20] - 西藏以"保护第一"和"绿色发展"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2]
秦岭再现罕见棕色大熊猫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13:25
秦岭再现罕见棕色大熊猫 -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2025年红外相机数据时,成功捕获一只罕见棕色大熊猫在雪地活动的珍贵影像 [1] - 视频拍摄于2025年1月1日18时15分,地点位于保护区老县城保护站辖区、靠近秦岭主脊的正南沟 [1] - 红外相机画面显示,这只棕色大熊猫体型健硕,在夜间雪地中行走,并表现出典型的领地标记行为——用臀部蹭擦树干 [1] 棕色大熊猫的发现记录 - 这是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2021年4月16日之后,第二次独立拍摄到棕色大熊猫野外活动的影像资料 [3] - 本次记录是陕西省自开展大熊猫监测以来,第十二次在野外成功捕捉到这一独特色型大熊猫的踪迹 [3] 棕色大熊猫的科研价值 - 棕色大熊猫是秦岭大熊猫种群中罕见的遗传变异性类型,数量极为稀少 [3] - 其野外记录对于研究大熊猫物种多样性、遗传学和生态适应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3] - 本次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重要栖息地的生态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