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粤港澳大湾区
icon
搜索文档
“机遇湾区”主题采访活动在深圳启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4-24 07:5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就 - 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表和手机产量分别占全国14.8%、24.1%和23.4% [1] - 深圳拥有创新载体超4000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全国首位 [1] - 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亿元 增长18.9% 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 前海合作区经济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 同比增长8.6% 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 增长10.1% [2] - 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 增长42.4% 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 增长7.4% [2] - 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6148万人次 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8.2万车次 [1] 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 - 依托香港现代服务业优势 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2] -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湾区经济 促进深港产业与功能优势结合 [2] - 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2] 产业融合与创新领域 -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2] - 服务大湾区企业在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数据、细胞与基因、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创新发展 [2] - 前海拥有1个国际机场、6个港口码头、5个对外开放口岸及68公里黄金海岸线 [1]
广东省长王伟中到江门市调研经济工作
快讯· 2025-04-21 06:03
智通财经4月21日电,广东省长王伟中4月20日到江门市台山市、江海区调研经济工作。调研途中,王伟 中听取了江门市经济运行情况汇报。他指出,江门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深中通道、黄茅海 跨海通道等战略通道作用,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抓手,全方位加强与深圳、东莞 等珠江口东岸的产业对接,积极承接优质要素资源外溢,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 增长极。要大抓项目、做实产业,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和主平台建 设,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动家电、摩托车、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 大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广东省长王伟中到江门市调研经济工作 ...
宏川智慧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惠州宏智完成工商登记
搜狐财经· 2025-03-24 07:12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与惠州大亚湾区石化投资集团及惠州港务发展共同出资6000万元设立控股子公司惠州宏智化工物流[3] - 公司持股51%成为控股股东 相关工商登记手续已完成[3] - 新公司旨在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化工仓库仓储业务 计划建设总用地5.30万平方米的仓储项目[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06日 注册资本46027.7852万元 法定代表人林海川[4] - 主营业务为仓储综合服务 为境内外石化产品生产商、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相关服务[4] - 员工人数1732人 实际控制人林海川持股47.55% 参股公司47家[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3年营业收入15.47亿元 同比增长22.48%[4] - 2023年归母净利润2.96亿元 同比增长32.03%[4] - 资产负债率2023年为68.34% 较2022年的70.48%有所下降[4] 历史财务数据 - 2021年营业收入10.88亿元 2022年12.63亿元 分别增长28.25%和16.10%[4] - 2021年归母净利润2.72亿元 2022年2.24亿元 同比变动19.54%和-17.63%[4] - 2021年资产负债率58.19% 2022年上升至70.48%[4]
全国人大代表楼家强:深化粤港澳合作 讲好大湾区故事
证券时报· 2025-03-07 09:00
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港澳企业和青年群体频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及内地城市布局新业务和拓展新市场 [1] - 大湾区城市群常住人口达8688.4万人,生产总值达14.0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3] - 香港青年可通过政策杠杆如"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和"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最大化自身优势 [4] 香港青年在内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核心机遇在于国家战略红利与市场潜力,语言和生活文化相通,一小时生活圈相联 [3] - 挑战集中于人才竞争和个人能力提升,需具备"快、大、勤"的精神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3] - 大湾区青年新动力和惠州新动力组织超200名青年到内地实习,举办各类专题实习团和交流活动 [5] 大湾区产业协同与人才流动 - 建议设立跨城市产业联盟促进技术转移和资源共享,形成互补产业链 [7] - 需简化跨区域工作许可和居留申请,加强专业资格互认,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7] - 加快口岸通关程序,完善交通票务系统,实现广深地铁与港铁一码通行 [7]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 内地提供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源,香港发挥生物科技和现代医学研究优势 [8] - 香港可利用国际化优势帮助中医药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内地提供广阔消费市场和政策支持 [8] - 推动政策对接,建立开放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9] 大湾区吸引国际资本的优势 - 大湾区拥有广阔消费市场和强大经济基础,香港与深圳形成金融与科创互补 [11] - 香港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商业环境吸引外国人才和企业,提供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 [11] - 自由贸易和低税政策使香港成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桥梁 [11] 香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 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开设科技相关课程和实习机会 [12] - 财政预算案增拨资金用于科技教育和研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12] - 科学园、数码港和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多样机会和良好环境 [12]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泽平宏观· 2024-12-18 14:24
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3核心观点 - 城市竞争体现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中国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格局深刻变化[2] - 基于"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逻辑,对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2] -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重庆位居前十[2] - 南京超越苏州升至第七,反映高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成效[2]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 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于一身[4] - 2022年GDP超4.1万亿全国第二,三产比重达83.9%全国最高[7]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近20%,科研实力全球第三[7] - 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超50%[7] - 严控人口规模影响城市活力,但推动"多中心"发展格局形成[9] 上海:全球化大上海 - 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2022年GDP4.5万亿全国第一[12] - 汽车、电子、金融为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9.6%[12] - 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2933万亿,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三[12] - 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全球第一[12] - 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缓解老龄化问题[13] 深圳:创新活力之都 - 从1979年人均GDP为香港1/11到2018年GDP超香港[19] - 2022年GDP3.2万亿全国第三,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60万全国之首[19] -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万家[20] - 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基础研究支撑缺乏等挑战[20] 广州:省制造业中坚力量 - GDP由1978年全国第八升至2015年全国第三后被深圳超越[23] - 2022年汽车产量310万辆占全国11%连续4年全国首位[23]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9.2%低于北上深,R&D经费支出占比3.1%[26] 杭州:民营经济大本营 - 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27.1%[28] -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61%,4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 - A+H股上市公司215家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上深[28] 成都:新一线龙头 - 2022年GDP超2万亿占四川省36.7%,连续8年新一线城市第一[32] -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2万亿,中西部金融机构资源最齐全[32] - 与重庆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1.68万亿占全国近11%[32] 南京:创新名城 - 2022年人均GDP17.9万元十大城市第五[37] - 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四大支柱产业[37] - 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13.3万江苏省第二[37] 苏州:最强地级市 - 2022年GDP近2.4万亿全国第六地级市之首[41]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万亿全国第二,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占29.6%[41] -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仅1所211院校[44] 武汉:中部崛起支点 - 2022年人均GDP近14万元中部首位,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16.3%[46] - 汽车产量占全省71%,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46] - 民营经济占比41%低于主要城市,A+H股上市公司76家[49] 重庆:西南双核之一 - 大重庆GDP2.9万亿全国第五,主城都市区人均GDP10.5万元[50] - 笔电产量7411万台连续9年全球第一,汽车产量209.2万辆[52] - R&D经费支出占GDP2.4%低于主要城市[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