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

搜索文档
那些差点被热死的人
36氪· 2025-08-26 00:19
热射病的医学特征 - 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最严重等级 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 伴有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7] - 整体死亡率超50% 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达70%-80% [14] - 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热射病 劳力型与高温下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体力劳动强相关 [14] 高危行业与职业暴露 - 建筑行业高空作业人员日薪较普通工种高20-50元 但需每日暴露高温环境9小时 [30] - 钢铁工人面临1600度钢水炉炙烤 工作服每日被汗水浸透 需频繁脱衣降温 [37][38] - 户外工作者如快递员 外卖员 林场工人因经济压力被迫持续高温作业 [10][45] 劳动力人口与经济压力 - 建筑工人为按日结算工资 暴雨台风天气停工即无收入 被迫选择晴天高温作业 [32] - 48岁钢铁工人因年龄歧视缺乏转行机会 家庭责任迫使持续高温工作 [42] - 热射病患者多来自低收入群体 如农民 林场工人 建筑工人及农村老人 [45] 企业防护与政策执行 - 福建省规定6-9月高温津贴260元/月或12元/天 但建筑工人反映从未收到 [71] - 钢铁厂对工人着装严格管控 违规穿着薄款制服罚款500元 [83] - 用人单位未发放高温津贴涉嫌违法 劳动者可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71] 后遗症与长期影响 - 热射病幸存者常出现中枢神经损伤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认知障碍 [51] - 部分患者出现肾衰竭 肺损伤等器官后遗症 生活无法自理 [45][47] - 劳动力下降导致收入骤减 日收入减少超100元 婚姻关系破裂案例频发 [52][54][60] 防护措施与技术需求 - 医学界共识热射病可预防 需避免高温高湿环境 保证充分休息时间 [73] - 工人呼吁缩短高温劳动时间 改善工作环境 研发降温防护服装 [69][80] - 社区层面需建设避暑中心 配备防暑药品 提供临时休息场所 [77]
在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气下,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发生?医生提醒……
央视网· 2025-08-22 09:11
热射病与中暑风险 - 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 死亡率高达30%—70% [1] - 湿热型天气比干热型更容易中暑 因汗液蒸发困难导致散热效率降低 [1] - 平均气温超过33℃时开始出现中暑病例 [1] 中暑识别与预防措施 - 中暑症状包括头晕 乏力 体温超过38℃ [1] - 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7℃ 26℃是适宜空调温度 [5] - 需避免从高温环境直接进入低温环境或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 [3][5] 中暑急救处理原则 - 急救需遵循脱离高温环境 快速降温 补充电解质溶液 及时就医四步骤 [5] - 出现意识模糊 抽搐或体温持续高于40℃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5] - 空调环境每2-3小时需通风 高温场所转换需逐步过渡 [5] 常见急救误区 - 掐人中不仅无效且会延误降温处置 [7] - 冰水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血压飙升和心血管疾病 [10] - 仅喝白开水会稀释电解质导致肌肉痉挛或虚弱 [12] - 退烧药对中暑无效且会掩盖病情延误救治 [15]
警惕“闷”出病 应对“室内中暑”牢记四个步骤 | 夏日健康科普
央视网· 2025-08-15 06:46
央视网消息:眼下,虽然已经立秋,但还有不少地方气温在30℃以上。为了躲避烈日暴晒、高温炙烤,许多人选择待在室内。但您知道吗?如 果不注意通风,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也可能"闷"出病来。医务人员提示,"当室内温度高于32℃、湿度大于60%时就要警惕室内中暑风险了。" 如遇室内中暑该如何应急处置呢?医务人员提示,要迅速根据症状轻重,采取四个步骤。 医务人员提示,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出汗难以蒸发带走热量,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人体散热"遇阻"。此时,身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会迅速 升高,当超出中枢系统调节极限时,就会造成器官不耐受,热量累积导致中暑发生。此外,室内通风条件较差,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密闭环 境,也会催化"室内中暑"的发生。尤其老人及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更易导致中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介绍,在高温的情况下,如果不便于通风,又不开空调,单单是用电风扇循环室内高温高湿的环 境,它的降温效果不好。虽然风扇的风吹到身上体感温度觉得下来一点,实际上整体环境不利于身体降温,所以容易发生室内中暑。 家中可安装温度湿度计 有效监控环境 防范"室内中暑",合适的环境温度最为重要。医务人员建 ...
体温不是判断唯一标准!关于热射病有哪些认知误区需要注意?健康科普↓
央视网· 2025-08-04 04:46
央视网消息:持续高温下要防范中暑的发生,其中,致死率较高的热射病尤其要引起注意。不少人认为,只要不呆在室外太阳下暴 晒就不会得热射病,事实真是这样吗?关于热射病,都有哪些认知误区需要注意? 待在室内 就不会得热射病吗? 近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诊多例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些老年患者身处未开空调的室内也患上了热射病。 医生表示,夏季室内闷热、不通风也可导致热射病。因此,必要时应开启空调、定时通风,并保证水与电解质的摄入与均衡,避免 热射病的发生。 因此,公众应警惕高温天气下的身体异常反应,特别是出现头晕、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就医。 医生表示,热射病并非体温必须达到40℃才会发生。其中,部分非典型病例即使体温未达40℃也可能已患热射病。 出现热射病症状 在家降温就行吗?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部主治医师胡红玲介绍,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小孩、孕妇,还有一些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这部分病 人,虽然没有进行户外长时间暴露,或者是剧烈活动,但是在室内高温、高湿环境下,也会发生热射病。 体温必须达到40℃ 才会发生热射病吗? 在降温过程中,切勿使用退烧药,否则可能加重肝肾损伤。而对于有心血管等基础病 ...
防范热射病 这些认知误区你注意到了吗?
央视网· 2025-08-03 15:32
热射病认知误区 - 室内高温高湿环境也可能导致热射病 尤其老年体弱人群在未开空调室内患病风险高[1][3] - 热射病并非仅由室外暴晒引发 缺乏通风的闷热室内环境同样构成威胁[1][3] 症状识别标准 - 体温未达40℃也可能出现热射病 需警惕头晕恶心意识模糊等非典型症状[5] - 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惊厥为典型症状 需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就医[6] 应急处置措施 - 应立即用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 避免使用退烧药[6] - 心血管基础病患者需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 防止心脑血管严重损害[6] 预防与补水策略 - 冷饮不能有效预防热射病 酒精及高糖饮料反而加速体液流失[7][9] - 应主动补充白开水淡盐水或含钾钠氯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维持水分电解质平衡[9]
抓住急救黄金30分钟!关于热射病 这些细节要注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6 06:30
热射病概述 - 热射病属于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 致死率非常高 [1] - 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两种类型 [1] - 经典型热射病多发于老年人 儿童 有基础疾病患者或肥胖人群 病死率最高可达70% 一般达30%~70% [1] - 劳力型热射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能训练或室外作业的年轻人 死亡率在30%左右 [1] 热射病症状识别 - 体温快速升高达40℃以上 皮肤触摸发烫 可能出现干热无汗或大量出汗 [1] - 身体极度疲倦乏力 行动不稳 可能出现意识混乱 注意力不集中 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 [1] - 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 腹痛等症状 [1] - 经典型热射病起病隐匿 体温升高可能不明显 易误诊 [4] - 可能伴有大小便失禁 心力衰竭 肾衰竭 呼吸功能异常等多器官损害表现 [4] 热射病急救措施 - 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必须立即降温 可大幅降低死亡风险 [2] - 起病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到39℃以下 2小时内降到38.5℃以下 [2] - 迅速转移患者至通风阴凉处 解开衣物 [3] - 用湿毛巾冷敷头部 颈部 腋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 [3] - 用凉水喷洒加风扇吹风蒸发降温 或全身浸泡在4-20℃水中快速降温 [3] - 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和生命体征 [3] 热射病认知误区 - 喝藿香正气水不能预防热射病 其适用于阴暑症状而非阳暑 [5][6] - 室内温度保持在26℃仍可能患热射病 因高湿不通风环境同样危险 [7] - 口服退烧药不能有效降温 反而可能损害肝脏和凝血功能 [8]
高温天气警惕热射病:如何早期发现并正确急救?这些认知误区要知晓!
央视网· 2025-07-26 02:35
热射病概述 - 热射病属于中暑最严重类型 致死率非常高 [1] - 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两种 经典型多发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病死率30%-70% 劳力型多发于高温作业年轻人 死亡率约30% [1] 症状识别 - 核心症状包括体温超40℃ 皮肤干热无汗或大量出汗 极度疲倦 行动不稳 [3] -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意识混乱 注意力不集中 烦躁不安 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痛 [3] - 经典型热射病起病隐匿 部分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 易误诊 [7] - 可能伴随大小便失禁 心力衰竭 肾衰竭等多器官损害 [9] 急救措施 - 急救黄金时间为发病30分钟内 需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两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4] - 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 解开衣物 冷敷大血管部位或全身浸泡4-20℃水中 [6] - 禁止使用口服退烧药 可能加重肝脏和凝血功能损伤 [16] 认知误区 - 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阴暑"症状 对热射病无预防和治疗作用 [13] - 室内26℃仍可能发病 高湿不通风环境是重要诱因 [14] - 退烧药通过调节下丘脑发挥作用 对产热散热失衡型高热无效 [16] 预防建议 - 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并详细说明暴露史 [11] - 经典型患者需特别注意基础病症状与热射病的鉴别诊断 [7][9]
高温来袭,警惕热射病和冷中暑
科技日报· 2025-07-22 07:11
热射病 -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以核心体温显著升高(超过40 5℃)、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常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2]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已连续收治十多位体温超过42℃、意识障碍明显、多器官功能迅速衰竭的热射病患者 [2] - 热射病发生机制包括:线粒体"熔毁"导致器官功能停摆、酶和蛋白质结构破坏引发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亢奋引发"炎症风暴"和凝血系统瘫痪 [2][3] 热射病预防措施 - 每小时规律饮水200-300毫升,大量出汗时可饮用含盐+糖+柠檬汁的水或低糖运动饮料防止低钠血症 [3] - 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毛豆、燕麦、坚果)及高蛋白食物(豆浆、酸奶)增强抗热能力 [3] - 避免10:00-16:00高温时段剧烈户外活动,外出需穿浅色宽松衣物并配备防晒工具,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额外关注 [4] 热射病急救方法 - 黄金抢救时间仅10分钟,需快速移至荫凉通风处,脱衣散热,可用16-20℃自来水浸泡或冷水淋身配合腋下/颈部冰敷降温 [4] 冷中暑 - 冷中暑由冷热交替(温差超5℃)引发血管痉挛导致,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急性脑梗 [5][6] - 黑龙江省医院接诊案例显示,26岁患者因空调房熬夜后突然进入高温环境诱发脑血管痉挛 [5] 冷中暑预防措施 - 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避免冷风直吹,每2-3小时开窗通风 [7] - 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 5升,少量多次喝温水,多吃黄瓜/西瓜等高水分果蔬 [7] - 游泳后需擦干身体,休息15分钟并洗温水澡再进入高温环境,避免"脑结冰" [7] 冷中暑及脑结冰处理 - 出现症状需解开衣物通风,补充温水,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 [7] - "脑结冰"表现为头痛/流泪/恶心,持续数分钟,需停止冷饮摄入并饮用温水缓解,持续头痛伴视力模糊需就医 [8]
热射病: 体温升高引发器官损伤
央视网· 2025-07-21 23:25
热射病的医学特征 - 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超过42℃并伴随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 - 该病症以核心体温显著升高、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 [1] - 体温超过40.5℃时人体热量无法正常散发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异常 [1] 热射病的病理机制 - 高温破坏酶和蛋白质结构导致肝肾功能障碍 [2] - 极端体温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炎症因子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凝血系统瘫痪 [2] - 患者可能出现内出血无法止血的情况导致全身性休克 [2] 热射病的预防措施 - 每小时规律饮水200毫升至300毫升并补充电解质 [2] - 饮食中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毛豆、燕麦等 [2] - 避免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户外活动并穿戴浅色宽松衣物 [3] 热射病的紧急处理 - 黄金抢救时间为10分钟需迅速移至荫凉处并脱掉衣物 [3] - 可将患者全身浸泡在16℃至20℃水中或使用冷水淋身 [3] - 在腋下、颈部等部位使用冰袋或风扇辅助降温 [3]
三个典型症状 识别“高温杀手”热射病
人民网· 2025-07-21 01:40
热射病与中暑的区别 - 中暑是一个渐进过程,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阶段症状不同,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为口渴多汗、乏力心慌、头晕头痛等,经现场救护后可恢复,重症中暑则会出现高热、痉挛、休克、昏迷等症状 [1] -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典型症状为高热(40℃至42℃或更高)、无汗、昏迷,可能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1] 热射病的防治与急救 - 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降温、早送医,降温速度与预后密切相关,高体温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 [2] - 急救措施包括迅速转移至阴凉处、用冰袋置于额头等部位散热、送医途中持续降温,目标是尽快将体温降至39℃以下 [2] 预防中暑与热射病的建议 - 关注高温预警,减少高温暴露,科学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出现不适及时休息 [2] - 中暑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体弱多病者、肥胖人群及高强度体力劳动者,需格外注意防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