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

搜索文档
踏上红色土地|吕梁深处的抗战记忆
央视网· 2025-09-14 00:40
历史背景 - 吕梁山脉地理位置重要 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 是由晋入陕的天然门户 [2] - 1937年9月八路军挺进山西 创建晋西南 晋西北和绥蒙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后统一为晋绥边区 [2] - 晋绥边区在抗战中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屏障 [2] 领导人考察 -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 第一站抵达吕梁兴县 [2] - 总书记表示"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并评价吕梁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2] - 强调要将吕梁精神用于当今时代 继续为百姓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2]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四川日报· 2025-09-07 21:5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巩固者和维护者,为抗战胜利注入决定性因素 [1][4][5] -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3]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领导 - 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游击战战略方针,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解放区战场和敌后战场 [6][7]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7] -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等著作,科学预见战争趋势走向,有力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谬论 [6][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群众基础 -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国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8] -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用优良作风赢得民心,建立深厚群众基础,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1][8][9] -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把"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8]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引领 -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激发各族人民抗日斗志 [3] -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作战 [3] -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统一战线工作 -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前提 [4] -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 - 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政治思想基础 [4]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亲切握手】这一握,情深意重
人民日报· 2025-09-06 22:48
核心事件 -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与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亲切握手 [1][2][3] - 抗战老战士包括申秉宸、张坪、刘世钺、傅英、罗竞辉、宋其祥 年龄最轻94岁 最年长逾百岁 [1][4] - 外方代表团团长共同参与纪念活动 [1][13] 历史背景与牺牲数据 - 抗日战争历时14年 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 [5] - 抗战精神体现民族坚韧品格 英雄精神代代传承 [4][9][10] - 抗战是全民族抗战 包括国民党抗日老兵参与 [13] 精神传承与信仰 - 老战士申秉宸82年党龄 称"共产主义是我一生的信仰" [8] - 老战士张坪百岁高龄 曾表示"参加每一次战斗都准备牺牲自己" [9] - 罗竞辉94岁 13岁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跟党走80余年 [8] 国家发展历程 - 中国从土枪土炮发展到现代化武器装备 [4] - 国家经历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 [4] - 当前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伟业 [4][14] 国际意义与和平主题 - 纪念活动体现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13] - 中国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壮大 不同于西方崛起叙事 [13]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13][14] 仪式象征意义 - 天安门广场设置"众志成城"主题造型 三个"人"字构成"众"字 象征人民力量 [14] - 老兵勋章熠熠生辉 体现国家荣光 [11] - 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14]
中流砥柱赋
人民日报· 2025-09-02 23:18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 率先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 发布"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推动统一战线建立 [2] - 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民族大局为重促成和解 [2] 军事作战与战略贡献 - 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5] - 开展敌后作战包括地道战地雷战等人民战争形式 [5] - 百团大战瘫痪正太铁路显著打击日军交通线 [6][7] 作战成果与数据 - 冀东军区单次战斗消耗子弹365发缴获子弹6831发 [1] - 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收复国土104.8万余平方公里 [8] - 解放人口达1.255亿 [8] 思想建设与理论贡献 - 发表《论持久战》精准预见战争三阶段 [5] - 提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重要论断 [5] -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推动思想革新 [9] 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基础 - 实施减租减息和"三三制"政策获得民众支持 [9] - 南泥湾垦荒将荒山变为良田 [9] - 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 [10] 国际影响与认同 -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承认中国战场卓越贡献 [3] - 号召建立太平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 南洋机工和国际友人积极参与支援 [10] 精神传承与当代意义 - 脱贫攻坚中党员驻村入户创造奇迹 [14] - 科技创新实现"嫦娥探月""蛟龙潜海" [14]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 [14]
合集:新华社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学习手记
新华网· 2025-09-02 06:34
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 中国人民爱国热情迸发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5] - 四万万人同心同德奏响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5] - 爱国主义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穿越五千年风雨而不倒 [5]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 - 中国共产党以远见和意志诠释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的力量 [10] - 作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和领航复兴的坚强核心 [11] - 党旗所在即为前进方向 [10] 人民力量的体现 - 地道战、麻雀战、游击战等战术体现人民战争伟力 [15] - 抗战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和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15] - 依靠人民群众是坚持斗争和生存的根本保障 [15] 和平信念的根源 - 中华民族从近代苦难中得出永不称霸的必然结论 [21] - 植根于"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文明传承 [21] - 中国发展壮大意味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21]
充实抗战史内容、增设AI课 @中小学生 新学期还有这些变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01:29
教材内容更新 - 2025年秋季八年级历史统编教材修订版首次使用 充实抗日战争史内容 新增杨靖宇 赵一曼 佟麟阁等英雄事迹单元[1] - 教材专门设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子目 通过具体史实阐述政治领导 战略指引 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1] - 突出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协同作战 强调全民族抗战整体性 新增高质量插图和史料辅助教学[3] 体育课程改革 - 多地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5] - 广西将"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纳入新标准 严禁拖堂挤占课间时间[5]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 - 北京 天津 杭州 西安等多地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中小学各学段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7] - 北京市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 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7] - 小学阶段以体验式教学激发兴趣 初中阶段侧重认知应用 高中阶段开展高阶应用与创新开发[9]
抗战烽火中的跨国特殊情谊
新华社· 2025-08-30 14:09
海外侨批汇款与物资通道 -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将汇款与家书合一的特殊邮件 通过东兴汇路等渠道向国内输送资金[3]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广西东兴成为少数未被日军封锁的口岸 形成连接东南亚与国内多地 全程超3000公里的东兴汇路[3] - 东兴汇路不仅运送侨批 还将海外爱国侨胞捐助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运进国内 支援抗战[3] - 侨批信件上直接印有"抗战必胜" "还我河山"等激昂字句 体现东南亚侨胞的希望与牵挂[3] 南侨机工运输贡献 - 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大后方唯一国际通道 急需大量司机和修理人员[4] - 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下 东南亚华侨华人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4] - 1939年到1942年 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 汽车1.5万余辆及不计其数各类民用物资[4] - 南侨机工还参与保障桂越国际运输线 从越南海防港抢运国际援华军事 生活物资[4][5] - 在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 有1000余名南侨机工献出生命 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2][4] 历史遗迹与人文纽带 - 马来西亚槟城阅书报社孙中山纪念馆设有专厅陈列南侨机工史料与实物[4] - 东兴侨批馆陈列从东南亚寄往潮汕等地的侨批和支援抗战的捐款记录[3] - 抗战国际运输线 革命活动遗址 东兴侨批馆等历史遗存有助于加深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人民之间的感情[6] -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抵御外来侵略过程中携手奋斗的光辉历程 是跨越国界的精神纽带[6]
焦点访谈丨穿越烽火的不屈抗争!拉开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悲壮一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14:17
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 日本钢铁年产量580万吨,中国粗钢年产量仅4万吨,中国钢产量不到日本1% [1] - 日本钢铁产能可建造数千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 [1] - 日军参谋本部曾叫嚣"用三个月灭亡中国" [1] 中国共产党抗战方略形成 - 1937年8月22-25日洛川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指出中国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4] - 会议提出争取抗战胜利关键在于"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4] - 会议形成22名共产党人参与的战略决策体系 [4] 军事编制调整与合作 -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6] - 南方8省红军和游击队主力改编为新四军 [6] - 改编后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战略夹击态势 [6] 重要战役与作战成果 - 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千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 [8] - 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及大批军用物资 [8] - 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多人,参战团级单位达105个 [12] - 原计划投入22个团,实际参战规模意外扩张 [12] 敌后作战体系发展 - 形成华北、华中、华南广大地区的根据地反包围态势 [10] - 创造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歼敌方法 [13] - 1943年敌后战场迎来战略转折,反攻呈现燎原之势 [15] 国际评估与历史地位 - 美国驻华武官评价共产党军队"牵制日军主力部队机动能力" [17] - 被称为"二战史上最卓越的敌后作战范例" [17] - 在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下使用简陋装备作战 [17]
焦点访谈|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筑起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
央视网· 2025-08-28 14:14
核心观点 - 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发动人民群众 建立人民战争体系 实现抗日根据地生存壮大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5][7][16] 战略方针 - 1937年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确立"全国人民总动员"战略方针 构建人民战争体系 [7] - 毛泽东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 系统阐述"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 赢得各界支持 [7] - 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 与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7] 政治建设 - 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权 共产党员 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7] - 采用豆选法等灵活形式 实现根据地80%以上群众参与民主选举 [9] - 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边区政府副主席 体现共产党精诚团结的政策 [7] 经济政策 -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晋察冀北岳区农民平均每户年减租1.5石粮食 相当于多出两个月口粮 [11] - 保留交租交息政策 兼顾地主利益 减少阶级对立 [11] - 美国特使卡尔逊称赞中共经济动员是战争史上的创新 [11] 军事斗争 - 开展地道战 形成户户相通 村村相连的地下阵地体系 [12] - 山东海阳县军民开展地雷战超过2000次 毙伤俘敌1025名 [12] - 鲁南铁道游击队活跃在日军心脏地带 阻断侵略动脉 [14] 群众支援 - 各村组织烙饼突击队 昼夜不停烙制20多万张杂粮饼 [1] - 青壮年运输队肩挑车推形成百余里送粮长龙 [1] - 唐县30多名妇女将2000斤食盐分装300床棉被 历经9昼夜突破5道封锁线 [14] - 1942年冬定县群众为运送棉衣原料 有7人牺牲在封锁线上 最终制成200余套棉衣 [16] 抗战成果 - 到抗战结束时 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 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16] - 发展民兵260余万人 人口近1亿人 [16] - 形成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 使日军无法实现短期灭亡中国的计划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