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涉嫌维修垄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遭遇“拦路虎”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售后垄断争议 - 零跑和smart等5个中国新能源品牌因涉嫌在澳大利亚垄断售后维修业务面临最高1000万澳元(约4700万元人民币)罚款 [2] - 澳大利亚《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要求汽车制造商在车型上市首日向独立维修厂公开诊断软件、技术参数等核心维修数据 [3] - 封闭维修体系可能导致售后成本上涨30% 澳大利亚法律明确保护车主自主选择维修渠道的权利 [3] 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特征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均维修花费1046元 仅为燃油车2072元的一半 但轻微事故维修成本达0.5万-1.5万元 显著高于燃油车的2000-8000元 [4] - 严重碰撞事故中新能源车可能报废 燃油车维修成本为5万-15万元 [4] - 独立维修企业因无法获取三电系统维修技术难以开展业务 导致消费者面临"买得起修不起"困境 [2][9] 中国车企在澳大利亚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中国制造汽车在澳销量达20070辆 同比增长67.6% 上半年总销量突破11.8万辆 市场份额接近19% [6] - 比亚迪、长城汽车、名爵和奇瑞跻身澳大利亚汽车销量前十 超越多家欧洲、韩国及日本制造商 [6] - 国际经济中心预测2035年中国汽车在澳进口市场份额将达43% 远超日本(22%)和泰国(11%) [6] 售后服务体系短板 - 中国品牌在澳大利亚售后服务网点覆盖不足 消费者修车需奔波数十公里 零部件供应周期长达3个月 [6] - 国内车企出海过程中因法规差异出现"水土不服" 沿用国内做法可能影响海外品牌建设 [7] - 企业需对汽车数据跨境等业务环节进行全流程法律风险排查 [7] 国内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现状 - 2015年八部委联合出台《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 要求公开新能源车驱动电机、电池等系统维修手册 [13] - 实际执行中车企以技术保护为由拖延或制造信息障碍 且缺乏有效监督和执法 [15] - 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体系 独立维修企业缺乏必要技术信息和工具 [14] 垄断行为的本质与影响 - 车企通过软件设计使系统只认授权零部件 以安全之名行垄断之实 [10][11] - 新车利润压缩背景下 售后维修成为重要盈利来源 技术封锁实质是为保证收入和利润率 [10] - 维修技术封锁阻碍行业技术进步 不利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9][17] 政策监管建议 - 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依法调查涉嫌垄断行为 坚决打击售后市场锁定效应 [17][18] - 需修订完善现有办法 建立明确具体的数字时代汽车售后经营规范 [17] - 建议定期发布车企信息公开督查结果 对违规企业实施严厉处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