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巴克在中国做错了什么?
星巴克星巴克(HK:04337) 虎嗅·2025-08-08 12:09

品牌定位与商业模式 - 星巴克定位为生活方式品牌而非单纯咖啡品牌,核心是提供"社交空间"和"体验经济"而非咖啡本身[3][11][20] - 商业模式差异:瑞幸聚焦咖啡销售效率(9.9元低价策略),星巴克打包销售"空间+氛围"(30元/杯含场景价值)[21][22] - 1992年上市市盈率60倍远超餐饮业15-20倍均值,反映市场对其体验经济模式的认可[19] 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1999年通过台湾/香港代理商进入中国,采用零风险品牌授权模式(北方代理新店1-2月回本,上海创全球最快盈利记录)[26][27][32] - 2005年收回代理权转为直营,2017年中国门店达3300家覆盖65%城市,首年现金利润率36.6%/ROI达86%[33][35] - 2018年错误判断市场趋势:在消费降级/贸易战背景下仍计划2022年门店翻倍至6000家[37][39] 战略失误分析 - 产品定价失误:外卖与线下同价违背线上低价惯例,破坏品牌溢价逻辑[23][24] - 市场判断失误:2018年同店增长转负/营业利润率降7个百分点至19%后仍坚持扩张策略[40][41] - 客户洞察失效:下沉市场盲目扩张,未区分县城(9.9元价格敏感)与城市中产(30元场景需求)客群差异[48][52] 历史与文化基因 - 灵感源自17-18世纪欧洲咖啡馆的社交功能(牛顿/伏尔泰等在此创作,曾引发法国大革命)[13][14][15] - 创始人霍华德强调"经营顾客生活"理念,通过音乐/灯光/服务细节构建"第三空间"[12][20][54] - 早期成功依赖本土化运营(如根据气候调整门店入口),后期丧失精细化运营能力[54][56] 财务与运营数据 - 中国区黄金期(1999-2017):代理模式零风险获利,直营后新店ROI达86%[27][35] - 转折点(2018):大陆及港澳同店增长首现负值,营业利润率同比下降7%至19%[40] - 疫情后复苏不及预期,CEO承认复苏进度仅为预测值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