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成科技(00365)

搜索文档
芯成科技(00365)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30 08:39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期内亏损26,518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47,004千港元有所收窄,收窄幅度约43.6%[3]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42,60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17,039千港元,同比增长约21.9%[2]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成本为77,67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62,734千港元,同比增长约23.8%[2] - 2024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531,73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54,533千港元有所减少,减少幅度约4.1%[5]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为444,715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05,969千港元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约9.5%[5] - 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976,447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60,502千港元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约1.7%[5] - 2024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为748,458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06,925千港元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约5.9%[6]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权益总额为227,98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53,577千港元有所减少,减少幅度约10.1%[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之每股亏损为0.74港仙,2023年同期为1.92港仙,亏损幅度收窄约61.5%[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客户合约收入为142,60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17,054千港元,同比增长21.82%[1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除所得税税前亏损27,971千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46,478千港元,亏损幅度收窄39.82%[13][14]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4,95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815千港元,同比增长29.75%[13][14][15] - 2024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为12,49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2,656千港元,同比减少1.26%[13][14][16] - 202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所得税为1,453千港元,2023年同期抵免526千港元[16] - 2024年上半年归属公司拥有人的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74港仙,2023年同期为1.92港仙,亏损幅度收窄61.46%[17] - 2024年上半年销售废料收入29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8千港元,同比增长406.90%[15] - 2024年上半年政府补助4,65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757千港元,同比增长23.93%[1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077.7万港元,应占总综合开支约984.7万港元,亏损减少因SMT及半导体设备制造业务改善和雷达业务成本费用减少[2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426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17039亿港元[26]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约为495万港元,主要为政府补助[26] - 2024年上半年分销成本约为2061.3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13.4万港元[27] - 2024年上半年行政费用约为5952.4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664万港元[28] - 2024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约为1249.7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5.9万港元[2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077.7万港元[3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比率约为16.77%[31]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净流动资产约为6799万港元,流动资产比率约118.05%[33]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约1.80715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期初减少约245.4万港元[34]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净资产约为2.27989亿港元,相比2023年12月31日减少约10.09%[36]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主要从事表面贴装技术设备制造及电力销售等业务,已在2023年10月31日终止雷达业务[7] - 2024年上半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营收134,75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16,757千港元,同比增长15.42%[12] - 2024年上半年电力销售营收7,84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97千港元,同比增长2540.40%[12] - 2024年上半年,SMT及半导体设备制造业务分部收入约1.31709亿港元,同比增加15.04%;分部毛利约5983.5万港元,同比增加15.36%;除所得税税前利润约1689万港元,同比增加近一倍[21] - 2024年上半年,SMT及半导体设备制造业务收入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92.36%,毛利贡献率92.16%,是核心业务[21] - 能源业务本期收入约784.2万港元,分部毛利约204.4万港元,除所得税税前亏损约3141.3万港元,行政费用约2297.4万港元[24] 市场行业数据 -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测2024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将增长3.4%至1090亿美元[23] - 芯谋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342亿美元,全球占比30.3%,2024年中国内地将成全球最大半导体需求市场[23] - 2023年国内LED显示屏市场规模约537亿元,同比增加8.9%,2024年有望增至约634亿元[22] -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加34.3%,充电桩和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和16.5%[22] 应收应付账款情况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0至90日为3787.7万港元,91至180日为3545.3万港元,180日以上为1407.9万港元,总计8740.9万港元[18]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0至90日为3836万港元,91 - 120日为4250.7万港元,120日以上为599.9万港元,总计8686.6万港元[19] 公司运营管理相关 - 公司已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措施,董事认为信用风险大幅降低[39] - 公司已建立流动资金风险管理框架,董事认为流动资金风险得到有效管理[40] - 公司面临多种货币外汇风险,本期未用金融工具对冲,将密切监控并按需采取措施[41] 公司证券及股息相关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42]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派中期股息,2023年同期也无派息[43] 公司合规及治理相关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准则,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全体董事遵照规定行事[43]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依照守则行事[44] - 公司成立审核委员会,由一位非执行董事及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完成审阅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45] 公司报告及投资者提醒相关 - 公司中期报告将在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登载并寄发股东[46] - 董事会提醒投资者,截至2023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合并业绩及营运数据按内部资料作出,投资须谨慎[47]
芯成科技(00365)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9 08:40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营业收入约为港币2.11795亿元,毛利约为港币6137.1万元,毛利率约为29% [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营业收入约为港币2.11795亿元,同比下降约港币1934.5万元;毛利润约为港币6137.1万元,同比下降约港币3314.3万元;毛利率为29%,同比下调12个百分点[27] - 2023年集团总收入约2.11795亿港元,SMT装备制造业务收入2.05185亿港元,能源业务收入661万港元[39] - 2023年集团其他收益约2327.6万港元,同比增加约261.2万港元[40] - 2023年集团分销成本约3492.9万港元,同比减少约22.71%[41] - 2023年集团行政费用约9731.1万港元,同比增加约10.40%[42] - 2023年集团财务费用净额约2184.9万港元,同比增加约1730.6万港元[43]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约6250.9万港元,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亏损)比率约为6.45%[44][45] - 2023年底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7721.9万港元,流动资产比率约123.49%[45] - 2023年营业收入为211,795千港元,2022年为231,140千港元,2021年为322,981千港元,2020年为270,560千港元,2019年为201,163千港元[124] - 2023年除所得税前亏损70,750千港元,2022年亏损24,563千港元,2021年利润46,416千港元,2020年利润25,249千港元,2019年亏损6,802千港元[124] - 2023年所得税费用231千港元,2022年抵免549千港元,2021年费用8,134千港元,2020年费用5,599千港元,2019年费用4,809千港元[124] - 2023年年内亏损106,812千港元,2022年亏损33,329千港元,2021年收益38,282千港元,2020年收益19,650千港元,2019年亏损11,611千港元[124] - 2023年资产总额为960,502千港元,2022年为1,157,741千港元,2021年为759,615千港元,2020年为753,206千港元,2019年为699,448千港元[124] - 2023年负债总额为706,925千港元,2022年为804,461千港元,2021年为411,026千港元,2020年为443,992千港元,2019年为410,102千港元[12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股份溢价为9524万港元,可用于缴足红股方式分派[143] - 本年度集团五大客户应占总销售额约为14.79%,最大客户销售占比约为6.60%;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约23.74%,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约为5.79%[14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并无任何储备可供分派[143] 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相关业务分部收入约为港币2.05185亿元,同比稍降11%,板块毛利润约为港币8315.1万元,毛利率约为41%,同比持平 [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及其相关业务收入约为港币2.05185亿元,同比下降约港币2595.5万元,板块毛利润约为港币8315.1万元,同比下降约港币1136.3万元,板块毛利率约为41%,同比持平[29] 能源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公司能源业务分部收入约为港币661万元,分部毛损约为港币2178万元 [11] 公司业务成果与发展 - 2023年,公司在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推出多款新产品并新增五项专利 [10]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日东科技在2023年荣获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以及深圳先进制造业“红帆奖-行业先锋奖” [10] - 2023年公司在山西建成国内首座全现货交易的合荣储能电站,总装机容量500兆瓦/1000兆瓦时,一期100兆瓦/200兆瓦时于去年5月并网,10月投运[12] - 2023年公司发布半导体封装设备IC贴合机WBD2200 PLUS,适用于SIP封装等工艺[16] - 2023年集团推出多款新设备,获5项新专利,累计拥有设计专利59项[34] - 2023年集团参加多个业内大型展会[36] - 2023年山西大同合荣电站落成并网,规划总容量为500兆瓦/1000兆瓦时[38] 行业市场趋势与预测 - 预计2024年全球5G基站将突破650万个,中国达430万个;全球5G用户数将突破20亿、渗透率达25%,中国或达10亿、渗透率超50%[16] - 集邦咨询估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130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9.8%,中国内地市场占全球六成以上[18] - 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走出调整库存低迷,开启新上升循环,带动半导体封装产业链向好[19] - 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5%,新型储能项目年增长率达120%[20] - 2023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全年均值为49.9%,高于2022年全年均值0.8个百分点[25] - 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0.8%,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8%;进口金额同比下降15.4%,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0.1%[30] - 2023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同比增长6.5%,其中5G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9%[32] - 2023年中国LED市场可达人民币684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人民币721亿元[32] - 预计到2026年,全球MicroLED面板产值将达到7.96亿美元[32] - 预计2026年全球MiniLED背光电视出货量将超过250万台,渗透率超10%,未来四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70%[32] - 预计2023年PCB市场规模将达人民币3096.63亿元,2024年将增至人民币3300.71亿元[33] - 预计中国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销售额到2024年将增加至224.6亿美元(2023年:195.4亿美元)[33] - 新能源汽车将在2035年于内地汽车市场普及[18] 公司运营与管理策略 - 公司计划采用智联 网技术提升负荷管理和需求回应能力,搭建大数据管理系统及储能云平台[14] - 公司重视电站运维安全,采用完善管理体系,通过性能测试降低运维成本,用实时智慧监控系统提高设备监控能力[14] - 山西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二次调 频和一次调 频业务长周期结算机制有望在2024 - 2025年度相继启动[14] 公司组织与人员情况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在中国内地聘用约324名全职雇员及工人,在香港聘用约23名职员[61] - 公司董事会共有八位董事,包括两位执行董事、两位非执行董事及四位独立非执行董事[65] - 2023年度,董事会共举行四次会议[69] - 公司非执行董事李勇军先生及李进先先生的委任于2022年11月5日起生效,服务协议为期三年[67] - 2023年公司所有雇员的男女比例是30:7[89] - 公司将在2024年12月31日前聘任不少于一名女性董事[8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董事局主席由执行董事袁以沛先生担任,行政总裁由执行董事夏源先生担任[76] - 公司符合守则条文第C2.1条规定,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区分,不由一人兼任[75] - 公司自2018年起制订及实施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以及提名政策,2023年提名委员会确认相关政策适宜及具成效[8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董事会8名成员中,非执行董事占6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4名[94] - 2023年度,董事会会议举行4次,审核委员会会议举行3次,薪酬委员会会议举行1次,提名委员会会议举行1次,股东周年大会举行1次[97] - 2023年度,各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审核委员会会议、薪酬委员会会议、提名委员会会议及股东周年大会的出席率大多为100%[9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向核数师支付审计服务酬金1732千港元,非审计服务酬金95千港元,总计1827千港元[9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秘书接受超过15小时的专业培训[100] - 提名委员会按年检讨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及提名政策,并在必要时提出修订建议供董事会批准[91] - 独立董事获委任时须接受独立性评核,其后按年及在需重新考虑的情况下再次接受评核[93] - 董事会主席每年至少与独立非执行董事举行一次无其他董事出席的会议[95] - 公司每年对确保董事会获独立观点和意见的机制执行情况及有效性进行审阅,2023年度该等机制妥善有效执行[96] - 袁以沛先生52岁,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局主席等职[125] - 夏源先生43岁,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126] - 李勇军先生51岁,任公司非执行董事[128] - 李进先先生50岁,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委员[129] - 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上,袁以沛先生、李进先先生及鲍毅先生将退任并合资格重选连任[148]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的企业管治守则所有守则条文,2023年已遵守[62]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的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之标准守则,全体董事2023年遵守规定标准[63] - 公司已就董事及高级职员可能面临的法律诉讼作适当投保安排[74] - 公司审核委员会包括三名成员,分别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崔宇直先生、鲍毅先生,以及非执行董事李进先先生[77] - 公司薪酬委员会包括三名成员,分别为独立非执行董事鲍毅先生、平凡先生,以及执行董事袁以沛先生[81] - 公司提名委员会包括三位成员,为执行董事袁以沛先生,独立非执行董事崔宇直先生及平凡先生[8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审核委员会举行三次会议,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各举行一次会议[79][82][86] - 持有公司附帶權利可於股東大會投票之繳足股本不少於10%之登記股東,可提交書面呈請召開股東特別大會[113] - 若董事會未在股東特別大會呈請人遞交呈請起計21日內正式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呈請人可自行召開,但須在遞交原呈請日期起計3個月內舉行[116] - 持有公司附帶權利可於股東大會投票之繳足股本不少於5%之登記股東,或不少於100名有關登記股東,可向公司提交書面要求發出通知及傳閱不超過1,000字之陳述書[11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及細則曾作出修訂,詳情載於2023年5月3日的公告及5月8日的通函[121] - 公司设有专责工作小组处理及发布内幕消息,会根据情况寻求外部法律意见[109] - 公司制定举报政策,雇员及持份者可匿名向审核委员会提出关注[110] - 董事会认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且足够[111] - 公司管理层会确保外聘核数师出席股东周年大会并回答相关问题[11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并无订立任何上市规则项下的非豁免关联交易[15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概无董事在公司或其相联法团股本中拥有须记录或披露的权益或短仓[156] - 本年度内,公司概无授予董事或其相关人员购买股份或债券的权利,亦无相关行使情况[157] - 公司2023年度内概无购买、赎回或出售本公司任何上市证券[163] - 公司组织章程细则或百慕达法例无规定按比例向现有股东优先发售新股[164] - 公司2023年度内除与董事订立方服务合约外,无订立其他管理合约[165] - 公司不知悉股东因持有股份享有税务宽免[166] - 集团为香港雇员实施定额供款强积金计划,内地员工参加当地退休计划[167] - 公司2023年度合并财务报表由致同(香港)审核,致同香港任期至应届股东周年大会[178][179] 公司股权结构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芯鼎有限公司持有987176230股,占总股权约67.85%;陈萍持有100000000股,占比约6.87%;毕天富持有87783168股,占比约6.03%;达广持有84270000股,占比约5.79%[158] - 毕天富先生于87,783,168股股份中拥有权益,包括直接持有37,525,200股等[159] - 达广国际有限公司由吴新先生100%实益拥有[16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众人士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不少于25%[177] 公司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度派付末期股息(2022年亦无)[60] - 董事会不建议就本年度派发现金股息[137]
芯成科技(00365)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8 09:21
财务表现 - 二零二三年度持续经营业务營业收入为211,795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了8.4%[1] - 二零二三年度持续经营业务毛利为61,371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了35.1%[1] - 二零二三年度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为46,071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亏损增加了119.8%[1] - 二零二三年度持续经营业务财务费用净额为21,849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加了380.9%[2] - 二零二三年度持续经营业务年内亏损为70,981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亏损增加了196.6%[2] - 二零二三年度持续经营业务應佔虧損为62,509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加了200.6%[3] - 二零二三年度非流动资产中物业、厂房及设备为418,929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了6.8%[4] - 二零二三年度非流动资产中投资性房地产为52,079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加了74.8%[4] - 二零二三年度非流动负债中银行及其他借款为365,135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了17.2%[5] - 二零二三年度非流动负债中长期服务金义务为308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加了29.0%[5] 业务情况 - 本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电力销售,2023年年度營業收入为211,795千港币,较2022年略有下降[17] - 主要经营分部包括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以及能源业务,已终止经营的分部包括雷达业务,未满足报告分部门槛的业务归类为“其他利得╱(虧損),淨額”[18] - 二零二三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持续经营业务对外客户收入为211,795港币千元,分部毛利为61,371港币千元[20] - 二零二二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持续经营业务对外客户收入为231,140港币千元,分部毛利为94,514港币千元[21] 市场前景 - 本集团看好SMT行业的前景发展,SMT技术适用于高密度、高集成化的微器件焊接组装工艺[35] - 二零二三年,中国LED市场预计达到684亿元人民币,预测二零二四年将达到721亿元人民币[36] - 二零二三年PCB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96.63亿元人民币,二零二四年将增至3,300.71亿元人民币[37] 公司发展 - 本公司推出多款IC贴合机、半导体烤箱及垂直固化炉,获得5项新专利,拥有设计专利59项[39] - 本公司参加多个国内外大型展会,深化在业界的影响力[40] - 本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中鑫电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快速进入电网侧储能市场,建设大型独立储能电站[42] 财务风险管理 - 本集团面临经营风险,各业务分部的管理层负责监控业务经营及评估经营风险,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54] - 本集团重视道德价值,预防欺诈及贿赂行为,已设立举报程序,认为经营风险已有效降低[55] - 本集团面临信用风险、流动资金风险及外汇风险,董事密切监控信用风险水平,管理层负责信用审批及监察收款程序[57]
芯成科技(00365)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8 09:06
财务业绩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17039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43749亿港元下降18.6%,期内亏损4700.4万港元,而2022年同期亏损为186.2万港元][3]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2795.9万港元,每股亏损为1.92港仙,而2022年同期应占亏损为186.2万港元,每股亏损为0.13港仙][4]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毛利为5430.5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6552.4万港元下降17.1%][3] - [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为1265.6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49.5万港元大幅增加][3]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为54,628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26,447千港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净额为17,507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5,325千港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出净额为21,205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722千港元][8] - [2023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93,340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33,494千港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为176,463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269,603千港元][8] - [2023年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中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为116,757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43,230千港元,鸟类探测雷达设备相关业务为297千港元,2022年同期无此项收入][20]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来源收入中上市公司股本证券已实现和未实现(亏损)/收益为 - 15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519千港元][20] - [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7,039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43,749千港元][20] - [2023年上半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对外客户收入为114,488千港元,储能业务无对外客户收入,雷达业务为297千港元,未分配项目为2,254千港元,总计117,039千港元][24] - [2023年上半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分部毛利为51,870千港元,储能业务无分部毛利,雷达业务为181千港元,未分配项目为2,254千港元,总计54,305千港元][24] - [2023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利润/(亏损)方面,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为8,814千港元,储能业务为 - 32,424千港元,雷达业务为 - 10,005千港元,未分配项目为 - 12,863千港元,总计 - 46,478千港元][24]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1.17039亿港元,毛利约5430.5万港元,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5.6%增至46.4%,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795.9万港元][31]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为381.5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19.5万港元有所增加,主要因政府补助增加][25] - [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为1265.6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49.5万港元大幅增加,主要因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费用增加][2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795.9万港元,全面开支约2818.5万港元,营业收入总额约11703.9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8.58%][53] - [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相关业务是集团业务发展核心,2023年上半年收入约11448.8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9.47%,毛利约5187万港元,同比下降18.88%,除所得税前利润约881.4万港元,业务收入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97.82%,毛利贡献率95.52%][55]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录得其他收益约港币3,815,000元,主要为政府补助][75]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分销成本约港币20,479,000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港币5,199,000元][76] - [2023年上半年,集团行政费用约港币66,164,000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港币27,169,000元,主要来自储能和雷达业务投入][77] - [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约港币12,656,000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港币12,161,000元,主要因利息支出增加][7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港币27,959,000元][8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比率约为 -8.36%,期内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2795.9万港元,上年同期为186.2万港元][81] 资产负债情况 - [2023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5.59061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94005亿港元有所下降;流动资产为4.52804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63736亿港元下降][5] - [2023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为7.05578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8.04224亿港元有所下降,其中非流动负债为4.62136亿港元,流动负债为2.43442亿港元][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净流动资产为2.09362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22809亿港元有所下降][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存货为3722.4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345万港元有所增加][5]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为2.39047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66755亿港元有所下降][5] - [2023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76463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73446亿港元有所下降][5] - [2023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为5905.4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7562.7万港元有所减少][27]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为6476.7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623.2万港元大幅增加][28] - [2023年6月30日银行及其他借款为4.51459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70921亿港元略有减少][2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约1.76463亿港元,较期初减少约9698.3万港元][82] - [本期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日数约为207日,平均应付账款周转日数约为232日,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约174日][8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净资产约3.06287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减少4723万港元][8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为47.86%][81] 业务情况 - [公司主要从事表面贴装技术装备制造、储能业务和雷达业务][11] - [公司已修订经营分部的呈报方式,证券投资业务不重大,归纳至未分配项目分部下][22][23] - [公司主要从事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储能业务及雷达业务,储能和雷达业务尚处投入期,收入产生时间延后][31] - [2021年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中鑫电联布局储能行业,山西省大同市合荣电站一期项目于今年5月并网测试,规划总规模500兆瓦/1000兆瓦时,预计最快2023年底为集团带来持续性收入][33] - [2023年上半年雷达业务板块收入约港币297,000元][34] - [储能业务和雷达业务尚处投入期,收入产生时间延后,加上疫后经济恢复滞缓,影响集团上半年业务表现][53]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日东智能装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获深圳市政府评为“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获广泛认可][56]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共参展两场,巩固品牌影响力及客户基础][57] - [中国内地各领域对探鸟及驱鸟设备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公司开发了小型探驱联动的驱鸟装置][49] - [至2026年,国内民用雷达市场规模可望达至人民币313.5亿元,其中探鸟雷达具发展潜力][46] - [公司自主研发全程充氮回流焊设备和多通道隧道炉设备,满足Mini LED生产需求][59] - [公司隧道炉适配新能源汽车电控模块封装固化工序,应用广泛][60] - [合荣电站规划总容量500兆瓦/1000兆瓦时,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产生收入,预计下半年逐步投入商运][6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雷达业务板块收入约港币297,000元][72] - [2023年上半年,SMT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收入为港币114,488,000元,2022年同期为港币142,165,000元;综合服务业务收入为港币2,254,000元,2022年同期为港币1,584,000元][75] - [截至目前,芯泰科技九成涅斯盾S8鸟情预警监测雷达集成系统产品进入测试阶段,涅斯盾S9探测雷达进入内测阶段][73] 行业情况 - [预计2023年全球Mini/Micro LED市场规模将超20亿美元,年均保持145%以上高增长][36]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从2017年的2.7%大幅升至2023年5月的30.1%][37] - [预计到2027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人民币7万亿元][38] - [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2,006.1亿元,同比增长14.8%][39] - [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约86,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预计2023年增速在6%左右][42] - [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237.2GW,年增长率约15%][43] - [2022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破15GW,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7.3GW/15.9GWh,功率规模同比增200%,能量规模同比增280%][43] - [到2030年,中国储能整体装机规模有望达267至376GW之间][43] - [2023年上半年发布270多项储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层面政策19项][44] - [2023年全球Mini LED及Micro LED市场规模将超20亿美元,今年全球Mini LED电视出货量将达440万台,年增长率为13%][59] - [截至五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30.1%,首五月平均市场渗透率为27.7%,六月产销量分别完成78.4万辆和80.6万辆,环比增长9.9%和12.5%][60] - [2025年中国智能网联系统在汽车产业的装配率将达83%,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增至249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1%][60] - [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全球占比从十年前不足10%,去年跃升至26.3%,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076.5亿美元,同比增长4.9%][61] - [预计2023年中国PCB市场增速将达3096.63亿元人民币,带动公司波峰焊设备市场需求][61] - [今年1 - 6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09亿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7%,总装机已突破13亿千瓦,同比增长18.2%,约占全国总装机的48.8%][64] - [2022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0.8%,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65] - [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招标总容量超44GWh,完成招投标的独立储能项目共20.93GWh,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3.1GW/27.1GWh,是全球新增占比最大市场,占比36%][67] - [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48.5GW,2022 - 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68] 股权结构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芯鼎有限公司持有9.8717623亿股普通股,占总股权约67.85%][9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陈萍持有1亿股普通股,占总股权约6.87%][9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毕天富持有8778.3168万股普通股,占总股权约6.03%][9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达广持有8427万股普通股,占总股权约5.79%][96] 企业管治与合规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的企业管治守则,并在2023年上半年遵守该守则][100][101] - [审核委员会由一位非执行董事及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2023年上半年中期业绩,认为报表合规且披露充分][10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03]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上半年派付中期股息,2022年同期也无派息][104]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的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准则,2023年上半年全体董事遵守规定][105] 报告相关说明 - [公司中期报告将在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登载并寄发股东][106] - [未经审核的2023年及2022年上半年中期财务业绩及营运数据按集团内部资料作出,投资者应谨慎使用][108] - [报告中的前瞻性陈述不构成集团未来表现保证,实际业绩可能因多种因素与陈述有重大差异,集团无义务更新陈述][109] 人员情况
芯成科技(00365)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9-01 08:31
业绩公告澄清 - 公司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澄清公告[1][2] - 业绩公告英文版有误,需澄清第25页“股息”内容[2] - 除股息内容澄清外,业绩公告其他资料保持不变[2] 股息情况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上半年派付中期股息,2022年同期也无派息[2]
芯成科技(00365)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31 09:00
财务数据概述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17,039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43,749千港元有所下降[2] - 期内亏损为47,004千港元,而2022年同期亏损为1,862千港元,亏损幅度扩大[3] - 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1,011,865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157,741千港元有所减少[4] - 2023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705,578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804,224千港元有所降低[5] - 2023年6月30日净流动资产为209,362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22,809千港元有所减少[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17,039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43,749千港元有所下降[16] - 2023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亏损46,478千港元,2022年同期亏损1,799千港元,亏损幅度扩大[20][21] - 2023年上半年归属公司拥有人的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1.92港仙,2022年同期为0.13港仙[23]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为3,815千港元,主要包括销售废料收入58千港元和政府补助3,757千港元[21] - 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为12,656千港元,主要是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费用13,832千港元[22] - 2023年上半年当期所得税税项为526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63千港元增加[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795.9万港元,全面开支约2818.5万港元,营业收入总额约1.1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8.58%[26] - 期间集团录得其他收益约381.5万港元,主要为政府补助[47] - 分销成本约2047.9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519.9万港元[48] - 行政费用约6616.4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2716.9万港元,主要来自储能和雷达业务投入[49] - 财务费用净额约1265.6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216.1万港元,主要因利息支出增加[50] - 期内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795.9万港元,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比率约为 - 8.36%[51][52]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约1.76463亿港元,较期初减少约9698.3万港元,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日数约207日,平均应付账款周转日数约232日,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约174日[53]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净资产约3.06287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减少4723万港元[55] 业务板块情况 - 公司主要从事表面贴装技术装备制造、储能业务和雷达业务[8] - 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相关业务收入约1.1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9.47%,板块毛利润同比下降18.88%至约5187万港元,除所得税前利润约881.4万港元,业务收入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97.82%,板块毛利润贡献率95.52%[28] - 集团上半年参展两场,巩固品牌影响力及客户基础[30] - 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程充氮回流焊设备和多通道隧道炉设备可用于Mini LED,相关市场需求增加或为集团收益带来正面贡献[31] - 集团隧道炉适配新能源汽车的电控模组封装固化工序,获广泛应用[32] - 预计2023年中国PCB市场增速将达3096.63亿元,带动集团波峰焊设备市场需求[34] - 储能业务方面,合荣电站一期工程5月并网送电,预计下半年逐步投入商运,中鑫电联已在十多个省份储备多个项目[36] - 截至2023年6月底,雷达业务板块收入约29.7万港元,预计产品下半年逐步对接交付[43] - 2022年公司成立芯泰科技,聚焦低空经济领域,主营先进国产雷达相关业务,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基地辐射市场[43] - 2023年2月芯泰科技珠海厂区正式投用,5月自主研发系列产品在展会亮相[43] - 2023年芯泰科技基本完成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涅斯盾S8鸟情预警监测雷达集成系统自主研发,九成产品进入测试阶段,涅斯盾S9进入内测阶段[44] - 芯泰科技产品线包括涅斯盾探鸟雷达集成系统等,可应用于多个领域[4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为1.17039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43749亿港元有所下降,其中SMT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收入为1.14488亿港元,鸟类探测雷达设备业务收入为29.7万港元,综合服务收入为225.4万港元[47] 公司股权结构 - 公司直接控股股东为芯鼎有限公司,最终控股股东为中青芯鑫(苏州工业园区)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7] 财务资料编制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简明合并中期财务资料根据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香港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编制[9] - 简明合并中期财务资料按历史成本基准编制,部分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11] - 编制本简明合并中期财务资料采用的会计政策与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合并财务资料基本一致[12] 应收应付及借款情况 - 2023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为59,054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75,627千港元减少[23]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为64,767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6,232千港元增加[24] - 2023年6月30日银行及其他借款为451,459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70,921千港元减少[24] 股息分配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未派發或建議派發任何股息[22]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上半年派付中期股息[64] 行业市场数据 - 2022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0.8%,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38] - 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招标总容量超44GWh,完成招投标的独立储能项目共计20.93GWh[39] - 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3.1GW/27.1GWh,是全球新型储能项目新增占比最大的市场,占比36%[39] - 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48.5GW,2022 - 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40] 公司运营服务 - 公司独立储能电站参与当地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为电网提供电力辅助服务,为当地新能源发电提供容量租赁服务[42] 人员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在内地聘用约342名全职雇员及工人,在香港聘用约23名职员[56] 报告审核与披露 - 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认为报表符合规定并已充分披露[69] - 公司中期报告将在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登载并寄发予股东[70] 投资者提示 - 未经审核中期财务业绩及营运数据按集团内部资料作出,投资者应谨慎使用[71] - 公告中的前瞻性陈述不构成集团对未来表现的保证,实际业绩可能与陈述有重大差异[72] - 集团无义务更新或修订前瞻性陈述以反映结算日后事项或情况[72] 公司董事信息 - 公告日期公司董事包括执行董事袁以沛先生及夏源先生等[72]
芯成科技(00365)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7 10:26
业务表现 - 二零二二年集團營業收入及證券投資收益約為港幣231,616,000元,毛利及證券投資收益為港幣94,990,000元,毛利率為41.01%[7] - SMT及半導體裝備製造板塊總收入為港幣231,140,000元,板塊毛利潤約為港幣94,514,000元[9] - 集團認為SMT及半導體裝備製造板塊年內整體表現在預期範圍內[9] - 本集團二零二二年營業收入及證券投資收益約為港幣231,616,000元,同比下降約港幣91,365,000元[44] - 本集團二零二二年毛利及證券投資收益約為港幣94,990,000元,同比下降約港幣46,839,000元[44] - 本集團二零二二年毛利率為41.01%,同比下調2.9個百分點[44] - 本集團SMT及半導體裝備製造相關業務收入約為港幣231,140,000元,同比下降約港幣77,697,000元[45] - 本集團SMT及半導體裝備製造相關業務毛利約為港幣94,514,000元,同比下降約港幣33,347,000元[45] 新业务拓展 - 集團把握市場和行業的機遇,積極推動自身技術及業務創新,大力拓展電力儲能電站及探鳥雷達業務[6] - 成立中鑫電聯公司,在山西大同建設百兆瓦電化學儲能項目,是全國首套充放電均依託電力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的電化學儲能電站[13,14] - 成立芯泰智能科技公司,自主研發鳥情監測預警雷達系統,可應用於航空和電力等領域,保障企業供電穩定和居民用電安全[16,17,18] - 公司通過合資成立中鑫電聯公司,快速進入電網侧储能市场,已启动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建设[54] - 公司成立芯泰智能科技公司,开发出国产低空目标监测雷达系统,具有较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56,57] - 芯泰智能科技正积极开拓机场、电力、自然资源等领域客户,并探索智慧城市、船舶等新市场[58] 技术创新 - 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度固晶貼合設備「IC貼合機」,精度達至微米級別,可應用於車載電子、醫療電子、光電子等器件製造[10] - 研發出全程充氮回流焊設備,可分段控溫,實時監測爐內氧含量數據,滿足了萬級潔淨度的生產環境,適用於半導體封裝、汽車電子、新能源、軍工航天等高精產業[10] - 公司推出新型半导体封装设备IC贴合机,性能较旧款有显著提升[50] - 公司获得3项新专利,包括自动加锡缓冲装置、波峰二降氧化量盖板结构和波峰焊接机的锡炉防氧化罩结构[50] 市场开拓 - 集團主動融入國產替代趨勢,下半年攜最新研發的設備參加多場展會,積極開拓市場機遇[8] - 加大营销力度,参加多场国内展会,拓宽销售渠道,开发新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11] - 公司积极参加行业展会,进一步深化在业界的影响力[51] 行业发展趋势 - SMT及半導體裝備製造行業整體有望向好發展,具體體現在製造業景氣度提升、技術進步和需求推動等方面[21] - 公司认为Mini LED显示将成为主流,Mini LED在高端显示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预计2022年全球Mini/Micro LED市场规模超过10亿美元,2025年Mini LED电视的渗透率将实现10%[22] - 公司预计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仍具韌性,车联网模块出货将率先加速放量,智能网联汽车持续渗透,车联网技术发展迅猛[23] - 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占比不断提高,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3000万千瓦以上,储能项目和输变电工程发展迫在眉睫[26][27][28] - 全球商用雷达市场规模不断上升,亚太地区商用雷达市场将以5.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中国民用机场对鸟情雷达及控制系统的市场需求空间将超过60.9亿元人民币[30][31][32] - 半导体及电子消费行业长期发展前景良好,MiniLED电视渗透率预计将从2020年的0.3%提升至2025年的10.0%[47]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强劲,2022年在销量、增速、市场份额和渗透率等方面均为全球增长最大推动力[47] - 充电桩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12月已达1,797,000台[47] 公司应对措施 - 集團秉持穩健經營策略,密切關注國內外市場趨勢及時調整策略,採取各種措施應對挑戰[6] - 集團將在數字化和智能化領域持續發力,藉助國家政策紅利和市場紅利積極推動各項業務多軌並行[7] - 集團努力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和利潤,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增長[6] - 集團沿用低频交易策略,重点投资与SMT设备制造及半导体装备相关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高科技公司[59] - 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30日正式私有化,集团收到私有化款项约1,079,000港元,投资收益约500,000港元[59] - 集团证券投资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中记录,于2022年12月31日金额约为85,000港元[60,61] - 本集團採取平穩發展方針,穩定經營SMT及半
芯成科技(00365)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29 10:42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营业收入及证券投资收益为231,616千港元,2021年为322,981千港元[1] - 2022年年内亏损为33,092千港元,2021年为盈利38,282千港元[2] - 2022年年内全面开支总额为41,600千港元,2021年为全面收益39,375千港元[2] - 2022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24,504千港元,2021年为盈利38,282千港元[3] - 2022年每股亏损为1.68港仙,2021年每股收益为2.63港仙[3] - 2022年资产总额为1,157,741千港元,2021年为759,615千港元[4] - 2022年权益总额为353,517千港元,2021年为348,589千港元[4] - 2022年负债总额为804,224千港元,2021年为411,026千港元[5] - 2022年净流动资产为222,809千港元,2021年为193,686千港元[5] - 2022年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816,814千港元,2021年为358,623千港元[5] - 2022年公司所得税税前亏损33,641千港元,2021年所得税税前利润46,416千港元[16][17]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分部总资产1,157,741千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759,615千港元[16][17] - 2022年公司年内增加非流动分部资产(金融工具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除外)415,733千港元,2021年为9,984千港元[16][17]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分部总负债804,224千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411,026千港元[16][17] - 2022年其他收益为20,664,000港元,2021年为23,064,000港元[18] - 2022年其他(亏损)/利得净额为 - 3,291,000港元,2021年为5,097,000港元[18] - 2022年财务费用净额为4,531,000港元,2021年为8,365,000港元[19] - 2022年所得税(抵免)/费用为 - 549,000港元,2021年为8,134,000港元[19] - 2022年归属公司拥有人的基本及摊薄每股亏损为 - 24,504,000港元,2021年盈利为38,282,000港元[20] - 2022年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总额为273,809,000港元,2021年为236,922,000港元[21] - 2022年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总额为294,017,000港元,2021年为271,863,000港元[22] - 2022年集团营业收入及证券投资收益约为231,616,000港元,同比下降约91,365,000港元,毛利率为41.01%,同比下2.9个百分点[27] - 2022年集团其他收益约2066.4万港元,同比减少约240万港元,主要因租金收入增加、政府补助和代理及行政服务收入减少[46] - 2022年集团分销成本约4519.3万港元,同比减少约11.56%;行政费用约9722.8万港元,同比增加约27.34%;财务费用净额约453.1万港元,同比减少约383.4万港元[47][48][49]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约2450.4万港元,对比2021年度利润约3828.2万港元有所减少[50] - 2022年公司拥有人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比率约为0.11%,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为25.8万港元[51]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5.63736亿港元,流动资产比率约165%,资本负债比率约148.57%,借款余额约4.70921亿港元[52]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73446亿港元,较年初减少约3501.6万港元;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约95日,同比增加12日;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日数约107日,同比增加12日;平均应付账款周转日数约67日,同比减少15日[53] - 2022年集团资本开支总额约3.76366亿港元,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办公场地整改及装修和在建工程[5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人净资产约3.16964亿港元,相比2021年减少约9.07%,主要因年内亏损所致[56] 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客户合约收入中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为231,140千港元,2021年为308,837千港元;2022年上市公司股权证券已实现和未实现收益为476千港元,2021年为14,144千港元[13] - 2022年按收入确认时间,一个时间的收入为231,140千港元,2021年为308,837千港元;按地理市场,中国(不包括香港)2022年为227,265千港元,2021年为304,418千港元,中国香港2022年为3,875千港元,2021年为4,419千港元[13] - 2022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对外客户收入231,140千港元,分部毛利94,514千港元;证券投资对外客户收入476千港元,分部毛利476千港元[16] - 2022年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相关业务收入约为231,140,000港元,同比下降约77,697,000港元,板块毛利约为94,514,000港元,同比下降约33,347,000港元[28] - 2022年集团总收入约2.31616亿港元,其中SMT装备制造及其相关业务收入2.3114亿港元,证券投资收入47.6万港元[46] - 集团证券投资业务持有国美金融科技和已私有化的国电科环股票,投资利得总额47.6万港元,截至2022年底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约8.5万港元,占总资产比例不足1%[43][45] 财务报告准则相关 - 公司自2022年1月1日起采纳多项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财务表现及状况无重大影响[10] - 多项已颁布但未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预计不会对公司合并财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其中部分自2023年1月1日或之后、部分自2024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部分生效日期未确定[11] 行业市场数据 -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29] - MiniLED电视渗透率预计从2020年的0.3%提升至2025年的10%,2025年全球MiniLED背光TV产品销量将增至2550万台[30] -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的份额从第一季度的55.0%提升到第三季度的64.0%[30] - 截至2022年12月,充电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79.7万台,月均新增约5.4万台[31]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物联网市场维持25.0%以上增速,2020 - 2025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3.0%[32] - 中国内地总装机容量自2008年以来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5亿千瓦[37] -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2014 - 2021年电化学储能全球装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56.2%[38] 公司业务发展动态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报告分部包括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证券投资、储能业务、雷达业务[15] - 2022年底,公司启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的100MW/200MWH(整体规划为500MW/1000MWH)储能电站项目建设[39] - 2022年公司成立芯泰智能科技,目前已完成国产低空目标监测雷达系统的开发[40][41] 公司知识产权情况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科技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38项,外观专利12项,软著权11项[35] 公司人员情况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在中国内地聘用约358名全职雇员及工人,在香港聘用约22名职员[66] 股息分配情况 - 2022年无派发现金股息,2021年也无[20]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2年度派付末期股息,2021年亦无派付[65] 证券交易情况 - 公司或其附属公司2022年内无购买、赎回或出售公司上市证券[64] 公司风险情况 - 集团证券投资业务全部来自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税后利润[63] - 集团若干业务交易、资产及负债以人民币、港元、美元计值,面临外汇风险,年内未用金融工具对冲[62] 公司风险管理情况 - 董事建立流动资金风险管理框架,监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水平,认为流动资金风险得到有效管理[61] - 董事密切监控信用风险整体水平,管理层落实信用审批及监察收款程序,认为信用风险大幅降低[60] 公司治理情况 - 审核委员会由一位非执行董事及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69] - 集团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2022年度依照守则行事[67][68] - 集团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董事证券交易标准守则,全体董事2022年遵照规定标准[71]
芯成科技(00365)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29 09:31
财务业绩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及证券投资收益为143,749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196,127千港元有所下降[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本公司权益持有者应佔期内亏损1,862千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利润32,887千港元[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亏损1862千港元,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为 - 6497千港元,期间综合总亏损8359千港元[13] - 2021年上半年公司利润32887千港元,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为79千港元,期间综合总收益32966千港元[1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26447千港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净额5325千港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出净额1722千港元[1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257142千港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净额126074千港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出净额151209千港元[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269603千港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为351309千港元[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为142165千港元,提供行政服务收入为1065千港元,金融资产收益为519千港元,总收入143749千港元[2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为179248千港元,提供行政服务收入为2841千港元,金融资产收益为14038千港元,总收入196127千港元[2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经营分部为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和证券投资,除所得税税前亏损1799千港元,2021年同期溢利37777千港元[32][35] - 2022年上半年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分部毛利63945千港元,证券投资分部毛利514千港元,2021年同期分别为78355千港元和13862千港元[32][35]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益1195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3607千港元有所下降[36] - 2022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495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7213千港元大幅减少[38] - 2022年上半年当期所得税税项(中国企业所得税)63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4890千港元[3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无派發或建議派發股息,与2021年同期相同[42] - 2022年上半年归属公司权益持有者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0.13港仙,2021年同期收益2.26港仙[43] - 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及证券投资收益同比减少至约1.43749亿港元,减幅约26.7%,毛利同比减少至约6552.4万港元,减幅约31.1%,整体毛利率约45.6% [64] - 2022年中期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期内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约186.2万港元 [64] - 今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亏损约186.2万港元,综合亏损约835.9万港元,营业收入及证券投资收益总额约1.4374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6.7%[99] - 公司主营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板块收入约1.4216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7%,板块毛利约6394.5万港元[99][100] - 2022年上半年SMT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收入142,165千港元,证券投资收入519千港元,综合服务收入1,065千港元,总收入143,749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196,127千港元有所下降[121]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益约1,195,000港元,主要为政府补助[122] - 2022年上半年分销费用约25,678,000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2,120,000港元[123] - 2022年上半年行政费用约38,995,000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约10,185,000港元[124] - 2022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净额约495,000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6,718,000港元[12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亏损约1,862,000港元[127] - 2022年上半年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比率约为1.31%[128] 资产负债情况 - 2022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160,457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64,937千港元有所减少[8] - 2022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为598,370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594,678千港元略有增加[8] - 2022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758,827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59,615千港元基本持平[8] - 2022年6月30日,公司本公司权益持有者应佔权益为340,230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48,589千港元有所减少[8] - 2022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负债为94,356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0,034千港元大幅增加[10] - 2022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负债为324,241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400,992千港元有所减少[10] - 2022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为418,597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411,026千港元略有增加[10] - 2022年6月30日,公司淨流动资产为274,129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93,686千港元有所增加[1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权益总额为340230千港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342180千港元[13] - 2022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为82134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0670千港元有所增加[45] - 2022年6月30日应付账款为31765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4248千港元有所减少[46] - 2022年6月30日借款总额91963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94982千港元略有减少[4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计5275000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5832000港元有所下降[52][54] - 2022年6月30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为27.03%[130] - 2022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约269,603,000港元现金及银行存款,较期初减少约38,859,000港元,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日数约为185日,平均应付账款周转日数约为152日,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约197日[131] - 2022年6月30日集团银行信贷以账面价值约78,426,000港元的土地及物业作抵押[134]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主要从事表面贴装技术装备制造、证券投资,同时积极布局储能业务及探鸟雷达业务[18] - 2021年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中鑫电联(珠海横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储能行业 [67] - 2022年上半年,公司计划在山西等省份开发建设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网侧调峰调频服务 [67] - 2022年初,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芯泰智能科技(海宁)有限公司,拓展探鸟雷达业务 [68] - 公司将快速进入电网侧储能市场,开发、建设与运营大型独立储能电站,开拓新盈利来源[88] - 2021年底公司通过合资成立中鑫电联(珠海横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步入万亿级电力服务市场[110] - 公司计划在山西、河南等省份开发建设独立储能电站,部分项目已取得备案证明[11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2年上半年智能手机总体出货量同比下降21.7%,Mini/Micro LED领域投资速度减慢,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相关行业发展放缓,预计未来一至两年维持现状[70] - 预计到2025年,全球Mini LED背光产品总出货量将超4800万台,Mini LED电视背光模组市场规模达390亿元人民币[71] -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84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充电桩市场需求将随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提升而扩张[71] - 截至2022年4月底,已发布的5G设备数量达1334台,环比增长2.9%,SEMI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将扩大至1140亿美元[72] - 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达56.8%,较2019年下降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达24.3%,较2019年上升1个百分点[75] - “十三五”期间,中国电能替代规模超80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2016年的22.1%提升至2021年的27.0%左右,未来将升至50.0%以上[75] - 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年需求空间为400亿瓦时,2060年将跃升至1000万兆瓦时,2020 - 2060年累计全球储能需求量为9400万兆瓦时,新增储能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0%[78] - 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80] - 到2025年,新型储能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30年可望全面市场化发展[81] - 中国内地总装机容量自2008年以来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5亿千瓦,未来五年保持此增速,年电力调频需求约在1.5至2吉瓦之间[81] - 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从2014年不足1GW增至2021年的20.4GW,复合增速56.2%;中国从0.13GW增长至5.12GW,复合增速69%[84]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内地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达12.7GW,是2021年全年的3.7倍[84] - 2020年全球雷达市场规模达314亿美元,商用雷达市场份额122亿美元且逐年上升[89] - 2021 - 2027年亚太地区商用雷达市场将以年复合增长率5.6%的速度攀升,2026年规模可达约52亿美元[89] - 中国民航局开展鸟击防范专项整治,“十四五”规划推动机场建设,带来探鸟雷达市场需求[94] - 2020年全国已投运风电场数量达2488个,较2017年上升60.3%[95] - 2019年中国拥有近60座海上平台,海上开采平台业务对探鸟雷达系统需求大[95] - “十三五”期间新增湿地公园20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达899处,自然资源领域对探鸟雷达有需求[95] - 预计今年全球Mini及Micro LED市场规模将超10亿美元,公司研发的全程充氮回流焊设备已实现销售[102] - 今年前五 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200.3万辆,渗透率为21.0%,去年充电总容量达11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0%[103] - 2021年国内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296亿美元,同比增长56.0%,占全球29.0%,预计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扩至约1140亿美元[104] 金融资产相关 - 2022年上半年,公司为降低股市波动风险,将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降至约12.7万港元 [6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仅持有国美金融科技股票,占总资比例约0.02% [67] - 非上市公司证券公允价值计量使用市场方法,收益倍数59倍,流通性折扣30% [5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无在公允价值等级第一、二、三层转拨 [55] 公司运营与管理 - 本简明合并中期财务资料以港币列报,经董事会于2022年8月31日授权批准刊发[19][20] - 上半年公司原定参展的展会因疫情延期或取消,将留意下半年展会信息把握推广机会[108] - 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内地聘用约369名全职雇员及工人,在香港聘用约21名职员[136] - 公司面临经营、信用、流动资金、外汇和价格等风险,已采取措施降低或管理风险[138][139] - 2022年6月30日,芯鼎有限公司持有987,176,230股普通股,占总股权约67.85%;陈萍持有100,000,000股,占比6.87%;毕天富持有87,783,168股,占比6.03%;达广持有84,270,000股,占比5.79%[151]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的企业管治守则,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一直遵守该守则[155] - 公司已成立审核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报表符合相关规定并已充分披露[15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157]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派付中期股息(2021年同期亦无)[158]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准则,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全体董事遵照规定行事[159] - 公司中期报告将在联交所网站及公司
芯成科技(00365)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28 08:38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年度总收入约港币322,981,0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1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整体毛利约港币141,829,000元,同比增加5%[1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港币38,282,000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5%[12] - 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核心业务收入约3.23亿港元,同比上升约19%[42] - 公司2021年整体毛利约1.42亿港元,同比上升约5%[42] - 公司2021年权益持有者应占年内利润大幅上升至约3828.2万港元[42] - 2021年公司总收入约港币322,981,000元[58] - 2021年其他收益约港币23,064,000元,同比增加约港币11,358,000元[59] - 2021年分销费用约港币51,102,000元,同比增加约7%[60] - 2021年行政费用约港币76,351,000元,同比增加约13%[61] - 2021年财务费用净额约港币8,365,000元,同比减少约港币9,789,000元[64] - 2021年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年内利润约为港币38,282,000元,对比2020年度增长约95%[65] - 2021年公司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比率约为22%[6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为港币594,678,000元,流动资产比率约148%,资本负债比率约27%[6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借款余额约为港币94,982,000元[69]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约港币308,462,000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年初增加约港币191,853,000元[72] - 集团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约为83日,同比持平;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日数约为95日,同比减少12日;平均应付账款周转日数约为82日,同比减少30日[72] - 年内,集团资本开支总额约港币3,392,000元,其中约港币234,000元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约港币1,301,000元用于购买运输设备,约港币1,857,000元用于办公场地整改及装修[7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信贷以账面价值约港币81,581,000元的若干土地及物业的第一法定押记作为抵押[7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净资产约为港币348,589,000元,较2020年12月31日增加约13%[75]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储备约为港币108,237,000元[164] - 2021年营业收入及证券投资收益为322,981千港元,2020年为270,560千港元[142] - 2021年除所得税前利润为46,416千港元,2020年为25,249千港元[142] - 2021年所得税费用为8,134千港元,2020年为5,599千港元[142] - 2021年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年内收益为38,282千港元,2020年为19,650千港元[142] - 2021年资产总额为759,615千港元,2020年为753,206千港元[142] - 2021年负债总额为411,026千港元,2020年为443,992千港元[142] 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业务板块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集团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业务板块总收入约港币308,837,000元,同比增加港币75,053,000元,增幅达32%[15] - 2021年,集团SMT及半导体装备制造业务板块毛利率约4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5] - SMT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板块年度毛利率约41%,同比基本持平,收入同比上升约港币75,053,000元至约港币308,837,000元[47] 公司研发与业务拓展 - 公司在2021年成功研发出可应用于芯片封装的高精度贴合固晶机和通用款IC贴合固晶机,并已在国内多个封装厂进行准入测试[11] - 公司在2021年成立合资公司,专攻储能电站的开发与运营[11] - 公司研发的专用型贴合固晶机采用先进Die Attach封装技术,贴装精度达数微米,获多项技术专利[16] - 专用型贴合固晶机已进入国家重点电子器件及应用研究所测试阶段,收到国内多个封测大厂产品测试需求[16] - 公司成功研发“双电磁泵选择性波峰焊”等设备,“双电磁泵选择性波峰焊”获相关奖项[17] - 公司通过全资附属公司与深圳前海东方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中鑫电联(珠海横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储能行业[19] - 2021年公司率先研发生产出“双电磁泵选择性波峰焊”和“专用型贴合固晶机”[44] - 2021年公司创新推出3项产品,获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47] 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 -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达13.5亿部,三星、苹果、小米等品牌出货量和市场占比有不同变化,总出货量年增长率为7%[21][23] - 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555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9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1%[31]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电动汽车半导体芯片使用量是传统内燃机汽车的2.9倍[21] - 到2030年碳达峰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020年的2.24倍[33] - 全球显示市场中Mini LED显示屏生产快速扩张,预计将提升公司相关智能装备市场需求[28] - 全球智能手机和配件产品普及率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显示市场商业化迅速,有望拉动公司主营装备和设备需求增长[21] - 2016 - 2020年中国内地全口径总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7.6%,预计未来五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34] - 预计2030年全球储能年需求空间将达1.25TWh,2020 - 2030年新增储能年复合增长率约30%[3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初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4.4%[39] - 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9.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41] -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制造业增长9.8%,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42] - 202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为50.3,财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为50.9[42] 证券投资业务情况 - 2021年1月18日公司出售195.6万股中芯国际股份,所得款项约5691.4万港元,证券投资分部收益约1414.4万港元[18] - 证券投资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相关板块不会作为公司未来主营业务[18] - 2021年证券投资分部录得收益约港币14,144,000元,1月18日出售1,956,000股中芯国际股份,所得款约港币56,914,000元,投资收益为港币13,862,000元[51] 公司客户与供应商情况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四川长虹、康佳、美的、富士康等国内龙头企业[15] - 本年度集团五大客户应占总销售额约为年度总销售额的10.5%,最大客户销售占比约为3.8%;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约22.4%,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约为5.6%[167] 公司董事会与治理情况 - 2021年度及截至报告日期,公司董事会共有九位董事,包括三位执行董事、两位非执行董事及四位独立非执行董事[92]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付末期股息[86] - 杜洋、鲍毅需在2022年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席退任重选,王彦欣需在2022年股东周年大会上接受股东选举[94] - 公司与杜洋、王彦欣、鲍毅订立为期三年服务协议,可提前三月书面通知终止[94] - 2021年度董事会共举行九次会议,约每季度两次[95]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董事培训记录令人满意[99] - 公司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区分,2021年杜洋任主席,夏源任行政总裁[102] - 提名委员会包括杜洋、崔宇直、平凡三位成员[10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提名委员会共召开两次会议[103] - 董事会自2018年起制订并实施成员多元化及提名政策[105] - 2021年提名委员会检讨成员多元化及提名政策,确认政策适宜有效[105] - 提名委员会按年检讨成员多元化及提名政策,必要时提修订建议[10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薪酬委员会有三名成员,共举行两次会议[110]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审核委员会有三名成员,共举行三次会议[11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会议举行9次,审核委员会会议3次,薪酬委员会会议2次,提名委员会会议2次,股东大会分别举行1次和2次[11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向核数师支付审计服务费用1768千港元,非审计服务费用92千港元,总计1860千港元[11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秘书接受超过十五小时专业培训[118] - 薪酬委员会成员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鲍毅先生、平凡先生,以及执行董事袁以沛先生[110] - 审核委员会成员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崔宇直先生、鲍毅先生,以及非执行董事李进先先生[112] - 执行董事杜洋先生、袁以沛先生、夏源先生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114] - 非执行董事李勇军先生、李进先先生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114] - 独立非执行董事崔宇直先生、鲍毅先生、平凡先生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114] - 杜洋先生为公司执行董事、董事局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席,现年44岁[144] - 袁以沛先生为公司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委员,现年50岁[145] - 夏源先生为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现年41岁[147] - 李勇军先生为公司非执行董事,现年49岁[148] - 董事会不建议就本年度派发现金股息[159] - 杜洋先生、王彦欣先生及鲍毅先生将于2022年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及合资格重选连任[169]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无董事在公司或附属公司重大合约中直接或间接拥有重大权益[173] 公司内部监控情况 - 2021年公司內部監控重點工作集中在採購流程控制以及生產環節的成本控制[126] - 2021年公司內部監控重點關注IT、商務以及財務等中後台部門,對其日常業務流程及執行情況進行兩次評估[12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會認為公司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系統有效且足夠[129] 公司组织章程与股东权益 - 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及細則於2021年曾作出修訂,詳情載於2021年9月2日的公告及9月3日的通函[139] - 持有公司附帶權利可於股東大會投票之繳足股本不少於10%之登記股東,可請求召開股東特別大會[131] - 持有公司附帶權利可於股東大會投票之繳足股本不少於5%之登記股東,或不少於100名有關登記股東,可向公司提交書面要求[134] - 若董事會未於股東特別大會呈請人遞交呈請起計21日內正式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呈請人可自行召開,但須在遞交原呈請日期起計3個月內舉行[133] - 股東提呈議案的呈請須在不少於大會舉行前6週(要求通知的決議案之呈請)或1週(其他呈請)遞交至註冊辦事處[134] - 股東提呈議案的呈請須支付足以彌補公司相關開支之款項[134] - 若在遞交呈請後6週或較短期間內召開股東週年大會,呈請雖未在規定時間內遞交亦視為已妥善遞交[134] 公司股权结构与关联交易 - 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青芯鑫间接持有芯鼎有限公司约50.1%股权,芯鼎有限公司拥有公司已发行股份约67.85%[175] - 2021年5月6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芯成科技(绍兴)认购沪芯实业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7百万元(约港币8.38百万元),增資完成后公司将间接持有沪芯实业约29.58%股权[175]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芯鼎有限公司持有普通股987,176,230股,占总股权约67.85%[18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陈萍持有普通股100,000,000股,占总股权约6.87%[18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毕天富持有普通股87,783,168股,占总股权约6.03%[18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达广持有普通股84,270,000股,占总股权约5.79%[183] - 上海青芯由中青芯鑫(苏州工业园区)资产管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