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Vive Pro VR设备

搜索文档
具身性在移动操作机器人直观全身遥操作中的作用与性能评估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08 00:03
研究核心观点 - 研究聚焦移动操纵机器人遥操作界面设计 探索控制范式与视觉反馈模态对长期任务性能的影响 旨在平衡具身感 认知负荷与任务效率[3] - 研究发现解耦具身控制器(SBC)比耦合具身控制器(WBC)任务完成时间短169秒(p=0.025) 操作更灵活[19] - 带VR视觉反馈使任务完成时间增加142秒(p=0.026) 并显著降低操作者可用性(SEQ p=0.003, UMUX p=0.006) 增加认知与体力负荷[19][22][23] - 耦合具身控制器(WBC)收集的数据更适合模仿学习 训练的策略成功率80% 而SBC数据训练的策略成功率为0%[32] 研究背景与目标 - 移动操纵机器人数据集稀缺 核心瓶颈在于移动性扩大操作空间的同时增加控制与反馈复杂度[3] - 研究针对长期移动操纵任务 需全身协调 误差恢复及长时间操作稳定性 是此前研究忽视的复杂场景[3] - 核心目标是探索控制范式(耦合具身/解耦具身)与视觉反馈模态(VR/传统屏幕)对操作者体验的协同影响[3] 遥操作系统设计 - 系统以PAL Tiago++全向底座机器人为控制对象 搭配HTC Vive Pro VR设备 测试4种界面组合[5] - 解耦具身控制器(SBC)将底座运动与臂运动独立控制 臂控制采用逆运动学求解器以30Hz运行 底座控制采用3D方向舵[6] - 耦合具身控制器(WBC)以15Hz频率运行 通过任务空间逆动力学实现全身控制 支持末端执行器模式与全身操纵模式切换[6] - 视觉反馈模态差异在于操作者获取机器人视野的方式:带VR模态可切换3个立体相机视角 无VR模态通过外部屏幕查看视频流[12] 实验设计与评估 - 采用混合设计方案:控制器为被试间变量(WBC/SBC) 反馈模态与尝试次数为被试内变量(带VR/无VR, Trial 1-3)[9][10] - 20名被试按VR经验 电子游戏经验等多维度分层 确保两组控制器被试特征均衡[13] - 评估指标涵盖行为指标(任务完成时间 成功率 工效学数据)与态度指标(可用性问卷 工作负荷问卷 模拟眩晕问卷)[15][18] - 单名被试实验时长约2小时 包含仿真训练 真实场景训练与任务测试环节[14] 关键研究发现 - 任务完成时间受反馈模态与控制器显著影响:带VR模态增加142秒 SBC比WBC缩短169秒 Trial次数存在边际学习效应(减少31.64秒/次,p=0.12)[19] - 所有条件下任务成功率均较高(平均得分9.4/10) 控制器类型 反馈模态与Trial次数均无显著影响[19] - 带VR模态显著降低可用性(SEQ p=0.003, UMUX p=0.006) 操作者认为VR模式下任务更难[22] - 带VR模态下认知需求 体力需求更高 性能感知更低 整体负荷显著上升 NASA TLX问卷显示负荷得分落入"高负荷"区间[23] - 控制器对负荷维度影响不同:SBC引发更高物理需求(p=0.02) WBC引发更高挫折感(p=0.009)[23] - 工效学评估显示长期操作存在中等肌肉骨骼风险(RULA平均得分4.12±0.27) 风险主要来自上臂与手腕[26] - WBC的质心偏差波动显著大于SBC 因底座运动需通过控制器位姿差异激活 导致身体姿态调整更频繁[26] 专项分析 - SBC用户在带VR模态下使用机器人头部相机比例60.4±38% 显著高于WBC用户36.8±39%(p<0.0001) 表明具身感更强[32] - 真实场景中VR引发的眩晕感接近显著水平 优化视频流延迟与分辨率可降低眩晕[32] - 仿真训练有效性获认可(OATS评分4.8±1.2/7分) 但任务难度感知显著高于真实场景(带VR p=0.015 无VR p<0.0001)[32] - 模仿学习实验中WBC数据训练的策略成功率80% SBC数据训练策略成功率0% 因SBC数据缺乏臂-底座耦合信息[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