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视觉深度伪造检测
icon
搜索文档
5分钟可编出“校园霸凌” AI视频误导防汛救灾
齐鲁晚报· 2025-08-07 01:26
AI谣言生成现状 - AI工具被广泛用于快速生成虚假信息 高中生仅用5分47秒即可生成逼真霸凌通报[3] - 个人造谣案例频发 福建网民使用AI剪辑汛情谣言视频 浙江男子生成虚假寻人启事 云南网民制作交通事故伤亡视频[4][5] - 形成灰色产业链 山东某传媒公司利用AI工具编造并发布300余万条谣言内容 抓获87名犯罪嫌疑人 查获近10万个违法违规账号[6] AI工具技术特征 - 技术门槛极低 开源模型爆发增长 云端服务便捷 操作界面极简 普通用户可轻松生成表面逼真的虚假信息[6] - 免费或低成本获取 通过看广告获得积分即可使用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功能 能快速生成汛情、火灾等主题的虚假内容[7] - 部分平台存在限制 某些AI软件拒绝生成警情通报类内容 并提示警徽等元素使用存在法律限制[8] 检测与防御技术进展 - 现有检测算法对已知伪造数据识别准确率超95% 但面临未知技术迭代的泛化性挑战[10] - 研发团队正挖掘跨模型共性异常特征 推动检测范式从"针对单点技术"向"驱动于共性特征"转变[10] - 构建"检测-溯源-防御"治理技术体系 推进轻量化设备部署与对抗性防御技术[10] 行业治理体系构建 - 需形成四维共治体系 个人提升媒介素养 平台部署AI检测系统并实施生成内容强制标识 技术社区研发鉴伪模型 监管部门完善立法[9] - 法规建设持续推进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所有合法模型对生成内容添加水印[9] - 应对未来风险 需重点关注深度伪造技术与社会工程学结合驱动的自动化攻击[10]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 全国45.7%青少年无法识别AI谣言 55.9%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闻[13] - 长三角地区形成媒介素养联盟种子校 通过新闻争霸赛、融媒体中心建设等措施提升学生鉴别能力[13] - 2025年新学年启动跨省媒介素养联动计划 覆盖AIGC伦理、社会热点调查等领域 拟构建全国性教育体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