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

搜索文档
“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发布 非遗之美点靓长江
新华网· 2025-09-17 02:17
活动概览 - 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于15日在重庆启动 包含非遗旅游地图发布和精品展览 [1] - 活动覆盖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 涵盖24个城市和10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1] - 展出52个非遗旅游融合点位 包括青海非遗大苑 西藏班戈非遗博物馆等标志性场所 [1] 非遗技艺展示 - 梁平竹帘作品《长江三峡图》以13.98米长度成为展区重点展品 [1][2] - 彭水苗绣作品《砥柱铭》展现书法气韵 苗族银饰与四川蜀锦同步展出 [1] - 青海鎏金银器采用千年传承技艺 具有独特观赏价值与耐久性特征 [2] - 上海绒绣融合欧洲技艺与苏绣"劈线"技术 形成中西交融独特风格 [2] 工艺创新特点 - 安徽歙砚制作运用眉纹 金星 金晕 水波纹等天然材质纹理 每件作品具独特性 [2] - 云南扎染布呈现蓝白相间效果 江西瓷板画突出釉色鲜亮特性 [3] - 江苏宜兴紫砂陶保持古朴色泽 各地区非遗珍品集中展现长江文脉交融 [3] 行业推广意义 - 非遗旅游地图串联流域文旅资源 构成长江流域文旅融合生动图景 [1] - 通过现场技艺展示使非遗印记具象化 提升文化瑰宝公众感知度 [1][3] - 活动旨在推动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增强长江文化瑰宝可持续活力 [3]
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08:32
日常器物中的美学基因 - 宋代文人的案头陈设构成完整的美学系统,其形制比例暗合黄金分割,釉色变化呼应四季流转 [2] - 现代家居审美觉醒始于细微处,如粗陶马克杯的质朴肌理和手工亚麻桌布的匠人温度,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认为美存在于日常用具中 [2] -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练习,如按材质分类摆放餐具或构建书架的视觉韵律,这些行为是重构视觉认知系统的有效训练 [2] 生活仪式中的审美重构 - 日本茶道将日常饮茶升华为精神仪式,千利休设计的茶室通过刻意的不完美回归本真,在程式化动作中培养对当下的专注 [3] - 现代生活需要创造审美仪式,如晨起时调整窗帘角度或晚餐时搭配餐垫与烛台的光影效果,这些微小仪式构成生活的节奏标点 [3] - 仪式感建立的关键在于感知深化,如观察咖啡冲泡时水流的形态或体会熨烫衬衫时织物的变化,全神贯注的状态本身具有美学价值 [3] 世俗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 中国传统文人擅长在俗世中构筑诗意空间,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的空间美学观,通过阳台盆景或屏风划分光影区域将实用空间转化为审美场所 [4] - 自然观察是培养审美敏感度的捷径,如云朵的变幻包含水墨画皴法或落叶轨迹暗合书法笔势,达芬奇和郭熙都从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 [4] - 消费选择折射审美素养,如选购蔬菜时关注自然曲线或挑选家具时考量光影在材质表面的舞蹈,好的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平衡 [4] 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 艺术最初源于日常生活,如北宋青瓷莲花式香炉原是文人书案上的器物,艺术审美的提升是重新发现日常的觉醒之旅 [1] - 艺术杰作往往诞生于平凡场景,如梵高在麦田捕捉阳光或莫奈在花园记录光影,陶渊明采撷秋菊也体现了艺术与日常的紧密联系 [1] - 艺术从未远离生活,它存在于城市天际线的交织或地铁乘客的电子书页间,提升审美意义在于让普通人建立与世界的诗意连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