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太阳探测器

搜索文档
“帕克”观测到太阳大气磁重联现象
科技日报· 2025-08-26 04:35
科学突破 - 首次实现对太阳大气中磁重联现象的直接观测 证实70年前提出的磁重联理论模型 [1] - 借助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22年9月6日近距离探测中捕捉到巨大太阳爆发 完成人类首次对太阳大气磁重联区域的直接穿越 [1] - 通过成像和原位探测技术结合太阳轨道器协同观测数据 实现等离子体与磁场特性的高清成像与采样 [1] 技术价值 - 磁重联指等离子体中磁力线断裂重新联结并释放巨大磁能的过程 会引发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空间天气现象 [1] - 准确模拟太阳磁重联有助于预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影响卫星 通信系统和地球电网 [1] - 突破使科学家能直观了解太阳能量的传输机制与粒子加速过程 提升太阳活动预测准确性 [2] 探测背景 - 帕克太阳探测器作为人类唯一能飞入太阳上层大气进行探测的航天器 于2018年发射升空 [1] - 人类此前仅实现对地球磁层中磁重联的原位探测 此次是首次对日冕中的磁重联展开类似研究 [1] - 探测数据有助于理解帕克太阳探测器在其他时段与事件中的观测结果 [2] 研究意义 - 为提升人类对太阳风暴等事件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 [1] - 进一步深化人类对近地空间环境的认知 [2]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 [1]
探索太阳,飞得更近(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7-15 22:10
帕克太阳探测器任务进展 - 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完成第24次近距离飞掠太阳,距离太阳表面约620万公里,速度达每小时68.7万公里,延续去年底以来的飞行距离纪录[1] - 探测器于2024年11月6日完成第七次金星引力助推飞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和6月实现最接近太阳的飞掠[3] - 此次飞掠是计划中最后一次,之后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观测,直至2026年任务评估[3] 太阳物理特性研究 -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最外层日冕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温度[1] - 太阳大气向外释放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速度通常达每秒数百公里[1] -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第25活动周极大年,黑子数量显著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频繁[3] 探测器技术配置 - 配备4台先进仪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2] - 采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的热防护系统,可承受极强太阳辐射[2] - 已取得多项科学发现,包括太阳风磁场折回结构和太阳附近无尘区证实[3] 国际合作观测体系 - 除帕克探测器外,欧洲"太阳轨道飞行器"、中国"夸父一号""羲和号"及风云卫星共同参与太阳活动观测[4] - 未来将构建太阳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太阳活动预测能力[4]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恒星活动规律,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4]
“帕克”探测器拍到距太阳最近的图像
科技日报· 2025-07-14 01:23
任务与成果 - 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 主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太阳外层大气日冕 [1] - 探测器在2023年12月24日飞至距离太阳表面约610万公里处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内部运行 [1] - 通过持续的贴身观测 探测器多次刷新距离太阳最近人造物体纪录 [2] 图像与发现 - 2024年7月10日公布探测器在去年底贴近太阳飞行时拍摄的震撼图像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拍摄的距离太阳最近的图像 [1] - 图像利用宽视场成像仪拍摄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日冕与太阳风细节 [1] - 首次清晰展示了太阳风从日冕释放后的演化过程以及太阳磁场由北向南反转的关键边界日球电流片 [1] - 首次以高分辨率捕捉到多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的相互碰撞过程 显示多个CME在空间中叠加 [1] 科学价值与应用 - 图像有助于揭示太空天气的起源 并提升对地球的预警能力 [1] - 近距离观察显示当多个CME相互碰撞时 其运行轨迹与强度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合并可能加速带电粒子并改变磁场结构 [2] - 观测数据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地预测并应对空间环境效应对宇航员、卫星以及地面技术设施造成的威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