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

搜索文档
吴桥搭“桥”,河北如何借杂技“桥”通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13:36
中新网沧州9月28日电 题:吴桥搭"桥",河北如何借杂技"桥"通世界? 作者 张子扬 陈林 王天译 仲秋时节,大运河畔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聚焦。 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这里开幕,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 杂技节目汇聚于此。这也是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自1987年举办以来,主体活动首次"回家"在吴桥举 行。 吴桥之"桥",在运河、在杂技,亦在交流。吴桥之"桥",让杂技技艺与运河文化相依相生、紧密相连, 从运河畔的草根艺术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吴桥搭"桥",是以杂技艺术节为媒,搭起河北与世 界的联通之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与吴桥的"相遇",不只是一次众望所归的惊艳邂逅,更是一次 河北与世界的深情相拥。 杂技与运河:解码吴桥为何成为"杂技之乡"? 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已是"杂技之乡"新地标。馆前的大运河流经路线造型图、展厅入 口处由拱桥和杂技雕塑组成的造型,正成游客新的"打卡"点。而这,也构成了外界解读吴桥杂技发展路 径的隐形"密码"。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俗语,折射出这座小城 ...
在传承创新中擦亮“吴桥杂技”品牌
人民日报· 2025-09-24 23:22
杂技演员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江湖大剧院内表演节目。 庞永新摄 由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单位出品的节目《龙跃神州 ——中幡》。 傅新春摄 杂技演员在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惠 民演出上表演。 苑立伟摄 杂技演员在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惠 民演出上表演。 苑立伟摄 近现代是吴桥杂技最为兴盛的时期,涌现了许多技艺超群的杂技艺人。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吴桥杂技 艺人分赴各地帮助建团,很多杂技团均有吴桥杂技艺人的指导或参与。一时间,"无'桥'不成团"成为杂 技界的佳话。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航拍。 马超群摄 "举高点,再快一点!" 清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桑园镇大第八村张硕杂技小院热闹起来,孩子们开始排练舞狮节目。在9月 28日启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他们将进行舞狮表演。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自1987年开始举办,已成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 未来"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杂技三大赛场之一,每两年一届,比赛设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 虽然一直以吴桥冠名,但本届是38年来杂技节主体活动首次在"杂技故里"吴桥举办。"杂技节'回家'"成 了近期吴桥大街小巷最热切的 ...
技韵悠长衍“百戏”
人民日报· 2025-09-24 23:22
一大早,刁家班杂技小院里十分热闹,14岁的高永健攥着杰克棒,手腕轻抖,橙黑相间的棒身便绕指翻 飞,铜铃"丁零"作响。 在吴桥县打造的多个杂技小院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高永健一样,一边学习杂技技艺,一边学习文化 课,成为吴桥杂技的新生力量。 杂技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古代冀州地区的"蚩尤戏"发展至今,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传承。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内,飞叉演员彭立新每日在训练场重复练习抛接动作,汗水浸湿练功服,虎口磨 出厚茧,只为动作精准无误;鬼手居的舞台上,演员王立刚正表演父亲王保合传下的"三仙归洞",指尖 翻飞间,三枚小球仿佛有了生命,观众眼睛都不眨,却还是看不出"破绽",没人知道,为了这"一秒七 变"的手速,他每天要练8个小时,指尖的茧子长了又破,破了又长。 杂技也是一种普通的活动,在吴桥寻常巷陌,生生不息。从刚会走路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杂技基 因早已融入吴桥人的血脉。清晨的运河公园里,晨练的居民时而兴起表演几个杂技动作;学校的课间操 上,学生们表演起抖空竹、转毯、柔术…… 这种"锅碗瓢盆皆道具,街头巷尾是舞台"的生活化场景,正是吴桥杂技的魅力所在。如今,吴桥群众广 泛从事杂技相 ...
不止于 “好看”!《沧海运河谣》 首期开播,观众:在杂技里读懂了 “闯练传守”
央视网· 2025-09-15 03:08
周日(9月14日)晚 21:00,CCTV-3 综艺频道《沧海运河谣》首期节目如约而至,以 "江湖'吴 / 无'界" 为主题,带观众走进杂技之乡吴桥,探寻运河滋 养下的绝技传承与江湖豪情。节目开播即引发热烈反响,观众纷纷感叹 "原来杂技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吴桥的江湖气太动人了,看完想去现场感受""中外青 年共学杂技的样子,是最生动的文化交流"…… 江湖初见,解锁千年杂技密码 首期节目以 AI 技术演绎的 "铁狮子走钢丝" 震撼开场,从两千八百年前的绝技传说,到运河漕运中杂技从农耕形态走向商业舞台的演变,瞬间将观众拉 入吴桥杂技的历史长卷。 一曲运河谣,千年杂技魂。 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绝技,能代代相传,从无什么秘籍宝典,全凭 "闯、练、传、守" 四字箴言。在这里,杂技是血脉,是根脉,是代代相传的魂 魄。 闯:方寸为台,山河为场 有一种随处可演的杂技,名叫 "撂地"。它起源于清代中后期的江浙、两广地区,后随民间艺人的脚步流入北京天桥等地。对撂地艺人而言,脚下的方 寸之地,便是舞台;走过的千山万水,都是剧场。这 "闯" 字,是背上行囊走南闯北的勇气,是把江湖路走成戏台的魄力 —— 运河码头的喧嚣里,他们用翻 筋斗 ...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科技日报· 2025-06-13 01:11
吴桥杂技非遗传承现状 - 吴桥杂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鬼手"表演、缩骨功等传统技艺展示独特魅力,其中王保合家族四代传承杂技技艺[1] - 代表性传承人王保合掌握"身中藏瓶"等绝技,其子王立刚7岁开始学艺,10岁登台表演,展现道具与手法的极致反差效果[1] 非遗保护与创新模式 - 采用"家族传习+学校培养"双轨模式,已成立14家非遗研习所和23家非遗工坊,并运用运动医学监测系统提升训练科学性[2] - 江湖大剧院《江湖·秀》融合声光电技术改造传统节目,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形成"技艺+科技"的新型表演形式[2] 产业发展规模 - 全县拥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家演出团体和7600余名从业者,形成规模化产业生态[2] -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推动科技手段与非遗传承的深度结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