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鱼簋

搜索文档
鼎天鬲地首次合璧展出 生动讲述燕都肇建传奇
环球网· 2025-09-11 01:16
展览规模与规格 - 展览为琉璃河遗址发现80周年专题展 共展出文物180件套 其中113件套为首次公开亮相 是历次展览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1] 核心展品与历史价值 - 国宝级文物堇鼎与伯矩鬲首次合璧展出 堇鼎通高62厘米 重41.5公斤 为北京出土最大最重青铜礼器 鼎内铸有4行26字铭文 记录燕侯使者献食获赏史实[2] - 伯矩鬲高33厘米 饰有七个形态各异的牛头纹饰 艺术设计与铸造工艺极为高超 与堇鼎组成"鼎天鬲地"组合 代表西周礼乐文明[2] - "作册奂"青铜器组2021年出土于M1902墓 铭文反复出现"太保墉匽"四字 证实召公奭亲赴燕地筑城 为北京城市建设史最早出土文献 实证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2] - 克盉与克罍出土于M1193大墓 两器内壁各铸43字相同铭文 明确记载周王封召公之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3] - 圉簋与伯鱼簋出土自同一墓葬但相隔40余年 两器外形如双胞胎 铭文出现错配现象 推测下葬时盖身混淆已3000年[3] 考古发现与城市意义 - 最新考古成果显示燕都拥有两重城垣结构 城址规模达百万平方米 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规模一致[3] - 琉璃河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地与都城遗址 是北京城市文明源头 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 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 - 遗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例证 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6] 展览设计与延伸价值 - 展览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叙事主线 分为"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传承永续"四个单元系统展示考古成果与保护历程[1] - 现场设置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公众投票区 推动考古遗产从学术成果向城市文化名片转化[4] - 同步打造文创精品展售区 甄选房山区非遗工艺品与创意设计 延伸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命力[4]
首博重磅新展拿出镇馆之宝,百余件文物首亮相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京报· 2025-08-28 10:21
展览概况 - 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于8月28日至11月28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 展出180件套珍贵文物 其中39件套为重要文物 113件套为首次公开展出 文物数量为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最全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展览[1][3] - 展览分为受命北疆 燕都肇建 鼎天鬲地 传承永续四个单元 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主线 通过文字-都城-器物三位一体的历史考古实证展示周初制度文化[3] 核心展品 - 展出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堇鼎 代表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最高水平[3] - 展出国内首批195件禁止出境展出文物之一的牛头纹带盖伯矩鬲 通高33厘米 口径22.9厘米 器物上装饰七头牛 被誉为中国最美青铜器之一[4] - 克盉和克罍两件酒器刻有43字铭文 关键5字为"令克侯于匽" 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 将北京建都史从800多年前推至3000多年前[7] - 三件铸有太保墉燕铭文的作册奂器鼎卣觯首次联展 五处铭文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 出土于2021年发掘的小型贵族墓M1902[7][9] - 伯鱼簋和圉簋两件器物器盖与器身铭文错配三千年 本次展览首次展示器盖内铭文 证实伯鱼和圉为同一人 为西周名宇制度研究提供证据[9][11] - M1901号墓新出土的人面形铜饰和组合人面形铜饰首次亮相 尺寸较大且背后有黑色痕迹 推测为盾牌装饰[11] 展览特色 - 采用多媒体互动 数字沙盘 触摸屏等科技手段展示青铜面具 铜当卢等文物 精准还原琉璃河遗址周边山河脉络及燕侯家族墓地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1] - 文创空间推出116款房山特色创意产品 包括毛绒堇鼎 琉璃河遗址魔方 圉簋冰箱贴及20款免费考古遗址印章[12] - 展览特设留言簿收集观众意见 尾厅展示三个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优胜设计方案并向观众征集意见[15] 遗址保护与开发 - 2021年房山区完成遗址核心区董家林 黄土坡两村536户宅基地 253户非住宅房屋共1897.09亩土地腾退搬迁[14] - 2022年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4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4] - 2025年4月启动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由国内外院士大师领衔的5个设计团队入选应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