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画《烽火太行》
icon
搜索文档
画抗战,是志向也是责任(谈艺录)
人民日报· 2025-08-09 22:11
创作背景与动机 - 艺术家出生于1940年河北省晋县日寇占领区 幼年目睹日军扫荡并接触八路军游击故事 形成深刻抗战记忆 [1] - 20世纪6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 每年下乡实习前往革命老区 并接受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教育 抗战题材成为创作志向与责任 [1] - 40多年来持续探索以美术作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1] 创作准备过程 - 1985年秋季开始有目的计划地赴太行山革命老区采风 采访老八路 老干部 老民兵 老房东四类人群 参观抗战纪念馆及朱德 彭德怀 聂荣臻指挥部旧址 [2] - 持续数年搜集文字 形象 环境三类抗战资料 并绘制人物肖像与山区风光写生 [2] - 2015年形成成熟思路后开始大型中国画《烽火太行》创作 此前曾创作《三个老八路》《老房东》等探索性作品 [2] 作品结构与艺术特点 - 采用6幅组画形式 分别命名为《鱼水情深》《铜墙铁壁》《共谋抗战》《得道多助》《正义之歌》《普天同庆》 [3] - 作品共包含260多个人物 每个需处理性别 年龄 身份 环境关系及音容笑貌等细节 [3] - 采用写意人物画形式 注重笔精墨妙与人物表现的结合 追求中国画艺术精髓 [3] - 实际创作量达十几幅画作 包含上千个人物 耗时5年完成最终6幅作品 [4] 艺术手法与创新 - 借鉴传统壁画手法整合不同时空事件 如《得道多助》中融合多事件与太行山背景 [4] - 注重色调与冷暖变化着色技术 增强作品艺术效果与生动性 [4] - 采用相对写实艺术风格以提高观众接受度与共鸣感 [4] 创作理念与传承 - 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 将人物理解与艺术追求融入笔端 情感投入至热泪盈眶程度 [3] - 认为记录历史与表现民族精神是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即便耄耋之年仍关注抗战题材创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