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搜索文档
战火中的诗人(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40
穆旦从军背景 - 1942年穆旦以24岁青年教师身份自愿加入中国远征军 通过亲戚和教授吴宓引荐加入[1] - 西南联大抗战从军学生碑文记录834人 实际人数超1100名[1] - 穆旦出身天津查氏家族 1918年生于天津老宅 祖籍浙江海宁袁花镇[3] 个人经济状况与时代背景 - 抗战时期昆明物价飞涨 穆旦月薪仅100元 而1940年一石米价达120元[4] - 生活贫困到需为购买1元钱的稿纸犹豫[4] - 清华大学南迁过程中 部分同学直接投身抗战前线 学生徒步数千里从长沙至昆明求学[5] 文学创作与思想特质 - 穆旦崇拜诗人奥登 其1937年参与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并创作《西班牙》[2] - 战前已写出"我要赶到车站搭一九四〇年的车开向最炽热的熔炉里"等充满时代激情的诗句[2] - 创作传世佳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记录滇缅战场九死一生经历[5] 历史评价与学术研究 - 作家张曼菱评价西南联大从军学子"最先站出去的总是那些最优秀的人"[5] - 嘉兴学者邹汉明近20年研究穆旦 出版《穆旦传:新生的野力》获学界好评[4] - 金庸曾公开表示对徐志摩和穆旦的诗作不敢评价 体现敬重之情[3] 文化遗产与实物留存 - 嘉兴查玉强创办的五四文化博物馆藏有穆旦唯一存世毛笔字作品[4] - 海宁现存金庸故居与徐志摩墓 但穆旦祖宅已无痕迹[3] - 穆旦被喻为"上马能杀贼 下马会赋诗"的战争诗人典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