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通航在即,又一座“双机场”城市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15:41
机场建设与航空发展 - 江西瑞金民用机场通过行业验收 设计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2000吨 结束赣南东部无民用机场历史 形成赣州一市两场格局 [1] - 赣州黄金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193.8万人次 货运吞吐量5816.6吨 将实施三期改扩建工程 建设国际航空口岸 [5] - 海南岛三大机场计划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90条 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140万人次 国际航班起降超1万架次 同比分别增长33%和20% [8] 区域经济发展 - 赣州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人口974万人 分别占江西全省1/4和1/5 [5] - 浙江推出首店经济三年行动方案 目标2027年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 其中华东区域以上高能级首店200家 打造50个以上首店集聚区 [10] - 山东公布2025民营企业200强榜单 魏桥集团蝉联榜首 信发集团和南山集团分列第二第三 魏桥连续14年位居百强榜首 [14][15][16] 产业政策与创新 - 深圳出台16条措施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游戏影视动漫等产业 对数字技术应用项目最高资助500万元 [9] - 广东省委书记调研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强调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要求深圳加力推动产业成群成势发展 [11] 金融数据 - 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 其中住户贷款增加6807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63万亿元 [12] - 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2.48万亿元 同比增长6.7% 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 同比增长6.9% [12] - 7月末外币贷款余额5558亿美元 同比下降8.1% 前七个月外币贷款增加137亿美元 [13] 企业动态 - 中国河南国际集团重组成立 定位为全省对外开放窗口平台 海外矿产资源开发主体和一带一路建设骨干力量 [6] - 广州首家市内免税店8月26日开业 位于天河区国际金融中心 采用免税+有税+进口+国产+线下+线上经营模式 [7]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人民日报· 2025-07-30 20:28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概况 - 活动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智汇人文、教育共融、协同发展",旨在打造中国—东盟教育和人文交流品牌[1] - 计划举办116项活动,其中开幕期19项,全年其他时段97项[1] - 开幕期邀请1000余名嘉宾,包括东盟国家教育部长、驻华使节、国际组织负责人等[1] 活动预期成果 - 预计签署60余份协议(备忘录),联合建设8个海外(产业)学院及联合研究院[1] - 计划互建6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3个高水准职教共同体或产业教育联盟[1] - 推动1100名国(境)外青年来黔研学游学和交流访问[1] 平台发展历程与定位 -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举办18年,从教育理念碰撞发展为覆盖教育、青年、人文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2] - 平台形成一系列品牌项目,对推动教育合作、民心互通和双边关系发展具有重要贡献[2] - 现已成为加强人文交往、深化产业经贸合作的国际平台,以及促进青年相知相亲的重要纽带[2]
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国际合作中心在京举办亚太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搜狐网· 2025-07-01 05:38
亚太地区经济地位 - 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60%的人口,经济和贸易总量分别占全球总额的近六成和一半 [7] - 亚太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区域 [7] - 亚太地区的增长与合作方式对全球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7] 亚太地区合作机制 - 亚太地区建立了东盟、APEC、RCEP等区域性合作机制 [19] -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对区域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19] - 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建设进入新一轮活跃期,自由贸易安排稳步推进 [19]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角色 - 中国提出申办2026年APEC会议,将第三次担任APEC东道主 [4] - 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推进RCEP高质量实施践行多边主义 [21] - 中国在气候变化、减贫及发展援助等方面提供公共产品 [21] 亚太地区发展挑战 - 保护主义抬头和地区冲突威胁亚太能源安全和政治平衡 [7][9] - 亚太地区承受大国"阵营化"和"选边站队"压力 [19] - 区域协调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和金融政策方面存在困难 [19] 研讨会专题讨论 - 讨论了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区域实践 [15] - 探讨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可持续融资 [15] - 分析了亚太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15] 亚太地区未来展望 - 亚太地区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和平与发展势头强劲 [19] - 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19] - 需要完善现有体制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应对全球治理挑战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