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研究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即将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9-17 06:30
▲ 陈仙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韩占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与中国 干宫院士干场科普 "科学与中国"青海省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 2025年9月 | 中国·青海 活动嘉宾 9月17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将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 作为一次大型科普活动,本次活动将邀请崔向群、陈仙辉、景益鹏、韩占文、林海青、黄建平、史 生才等7位天文科学和相关技术领域院士及十多名资深科学家团队,深入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德令哈 市等地区,聚焦天文学前沿进展、我国重大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主题,走进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 位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天文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青海地区的科技创新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进公众对青海省天文发展战略重大意义的深入理解,激发青海地区公众尤其是 青少年对天文科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文 学会、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政府联合承办。 图为活动海报。受访单位供图 ▲ 景益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南仁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02:22
南仁东的学术与专业背景 - 1963年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电真空器件和超高频技术领域 [3] - 在学术上表现优异 总是最先解出难题 包括复杂的数理方程和机械制图 [7] - 获得清华大学绘图竞赛一等奖 校史馆陈列其获奖圆规 [8] - 为提升英文水平坚持背词典 背会一页就撕下一页 为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10] 南仁东的多才多艺与个人特质 - 在绘画、写诗、摄影和体育等方面多才多艺 曾借阅清华图书馆所有中外画集 [11] - 擅长体育 每天坚持长跑到颐和园再折返 并精通滑冰、游泳和球类运动 [16] - 热爱天文 常与同学在夏夜躺操场仰望星空 种下探索宇宙的梦想 [18] FAST项目的攻坚与成就 - 1968年毕业后参与研制中国首台自主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发射机 曾一夜检查1000多个测试点解决电路难题 [18] - 1994年提出建造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 带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西南山区选址 险遇山洪 [20] - 带领团队用22年建成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攻克多项技术难关 [22] - 项目后期带病工作 术后忍痛用嘶哑嗓音监督工程 强调"天眼有瑕疵对不起国家" [22][24] FAST的科学贡献与荣誉纪念 - FAST于2016年落成 南仁东病重时仍电话协调技术支持 联系清华学长解决电波研究问题 [27] - 2017年南仁东去世后20余天 FAST首次捕捉到脉冲星信号 实现零突破 [29] - 截至当前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 持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29] - 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5年其事迹入选八年级语文教材 [31]
韦布望远镜揭示蝴蝶星云尘埃结构
科技日报· 2025-09-01 00:54
核心发现 - 英国卡迪夫大学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对蝴蝶星云进行观测 揭示了其核心区域复杂的宇宙尘埃结构[1] - 蝴蝶星云位于天蝎座 距离地球约3400光年 属于双极星云 具有两个气体叶片构成的翅膀和环状致密尘带形成的身体[1] - 环状尘带由晶体硅酸盐如石英以及不规则形态的尘粒构成 尘粒大小约为百万分之一米 以宇宙尘埃标准属于较大尺寸 表明经历了长时间生长过程[1] 恒星特征 - 环状致密尘带遮蔽了星云中心恒星 该恒星是类似太阳恒星遗留下来的古老核心 为星云提供能量使其发光[1] - 中心恒星温度高达22万开尔文 是银河系中已知最炽热的行星状星云中心恒星之一[1] 尘埃组成 - 星云中同时存在相对平静环境下形成的冷晶体和剧烈环境下形成的无定形尘埃 为理解行星基本材料聚集提供了关键证据[1] - 观测发现碳基分子多环芳香烃 可能与生命化学成分相关 为行星和生命起源研究打开了新窗口[2] 研究意义 - 研究成果为研究地球及其他岩质行星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1] - 相关论文于8月26日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1]
七夕来临,“牛郎”“织女”竟“渐行渐远”
新华网· 2025-08-27 07:57
七夕节天文背景 - 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代神话 [1][3] - 现实中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约16光年 相当于9.46万亿公里/光年 无法实际相会 [8][10] 天体特征与位置 - 牛郎星中文名河鼓二 为天鹰座主星 与河鼓一、河鼓三组成扁担状排列 [5][6] - 织女星中文名织女一 为天琴座主星 周边四颗恒星呈菱形排列 象征织布梭子 [5][6] - 两星分居银河东西两岸 呈隔河相望态势 [8][10] 运动轨迹与距离变化 - 两星以每秒28.7千米速度相互远离 每年距离增加约原距离的十七万分之一 [10][12] - 织女星向东北偏北方向自行运动 牛郎星向东北偏东方向运动 [12] 北极星演变规律 - 地轴进动导致北极星位置变化 1万多年前织女星曾担任北极星 [12] - 当前北极星为勾陈一 预计1万多年后地轴将再次指向织女星附近 [12] - 未来织女星作为北极星时将常年固定可见 牛郎星呈现绕其旋转景象 [12] - 银河中心部分在多数夜晚可见度将显著提升 [12]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科技日报· 2025-08-21 08:13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年龄为41.6亿年 [1] - 研究结果为揭示月球晚期重轰炸事件提供关键证据 [1] - 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 [1] 科学争议背景 - 月球巨型撞击盆地多为38亿年前小天体撞击遗迹 [1] - 科学界对40亿-38亿年间撞击强度骤增或渐弱存在长期争论 [1] - 争议主因是缺乏关键撞击盆地的精确年龄数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 - 研究团队仅使用3.5克月壤样品 [1] - 发现三颗150-350微米特殊撞击熔融岩屑 [1] - 综合遥感图像与地球化学数据完成多维度验证 [2] 学术价值与影响 - 将月球晚期重轰击开始时间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 [2] - 推翻月球撞击通量"灾变说"的理论假说 [2] - 证实撞击通量呈渐变衰减趋势而非短期激增 [2] - 研究成果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演化 [2]
“挖”了6年,双黑洞背后的神秘“大佬”出现了?
新华社· 2025-08-15 06:19
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 [2] - 该团队通过分析引力波事件GW190814给出了第三个致密天体存在的强烈证据 [2] - 研究由韩文标研究员带领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 事件背景 - 双黑洞系统可能并非孤立存在而可能隐藏第三个致密天体 [2] - 该发现挑战了传统双黑洞系统认知并揭示更复杂的天体物理环境 [2]
让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为探索宇宙的力量
科技日报· 2025-08-01 01:09
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现状 - 中国天文学已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FAST、LAMOST等大科学装置的成功运行以及参与SKA、牵头GOTTA国际计划彰显了行业实力 [1] - FAST在低频射电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天关""悟空""慧眼"等空间望远镜组成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探测矩阵" [1] - 引力波、中微子等"多信使"观测手段突破推动多维度宇宙研究 [1] 大规模巡天与数据驱动研究 -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即将发射,预计发现数千个引力透镜系统,为暗物质、暗能量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2] - CSST将获取数十亿天体数据,成为科学宝库和全民教育载体,推动公众从"观看"转向"参与"宇宙研究 [2]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依托"星语""天一"AI大模型构建智能学习社区,突破地域设备限制 [2] 公众科学参与成果 -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累计发现200余颗超新星,吸引数万非专业参与者,包括10岁小学生发现者 [3] - 全球早期项目如"星系动物园"证明公众科学可加速数据挖掘,CSST的PB级数据需公众参与 [3] - 学界建议建立奖励机制和权益体系,形成"科学家设计—公众参与—成果共享"生态 [3] 技术变革与行业趋势 - 公众借助自动化设备和AI技术可参与系外行星大气与生命信号探测 [4] - 大数据、AI和全球化观测网络正深刻改变天文学研究方式 [4] - 公众科学为天文学注入新活力,推动"仰望星空"转化为实际探索力量 [4]
“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黑洞合并”,科学家探测到了!
观察者网· 2025-07-15 11:58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科学家探测到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位于100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合并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1] -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这次黑洞合并事件,两个探测器探测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特征 [1] - 发生碰撞的两个黑洞质量分别为太阳的103倍和137倍 [1] 引力波探测技术 - LIGO两个探测器检测到的引力波特征显示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 [1][3] - 当引力波信号到达地球时已经变得非常微弱,是能测量到的最微弱的现象 [3] - LIGO在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被称为"时空的涟漪" [3] 黑洞形成理论 - 发生合并的两个黑洞旋转速度非常快,接近天体的理论极限 [3] - 这些黑洞质量很大,不可能直接由老化的恒星坍缩形成,可能是过去较小黑洞合并的产物 [3] -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恒星坍缩无法产生一个质量约在50到13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黑洞 [3] 观测历史与技术进步 - 在GW231123之前,科学家探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是2021年的GW190521,产生了一个质量约为14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4] - 这次事件将仪器和数据分析能力推向当前可能达到的极限 [4] - LIGO、意大利"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和日本神冈引力波探测器形成LVK合作组织,累计探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3] 后续研究计划 - 完全解析GW231123信号和LIGO探测到的其他信号还需要时间,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5] - 研究团队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5]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科技日报· 2025-07-03 00:5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3] - 展览于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3] - 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 [3] 展览内容 - 《动态宇宙》展品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具有跨越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 [4] - 《宇宙碰撞》展品以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 [4] - 《时空弹性》项目将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实时模拟引擎,展示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 [4] 展览意义 - 展览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庞大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太空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5] - 展览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展示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直观呈现太空垃圾问题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展览设计了一系列未来行星之旅作品,探索科学思维与设计思维的结合 [6] 跨界合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表示,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强调在AI时代结合科学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6] - 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认为艺术是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能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 [6]
【中国新闻网】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02:44
望远镜项目启动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冷湖赛什腾山启动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 [1] - 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 实现中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1] - 项目将为中国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1] 4.2米望远镜特点 - 是中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 也是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1] - 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等特点 [1]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1] - 预计2027年建成 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2.5米望远镜特点 - 是一台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 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的特点 [2]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2] - 预计2026年建成 将是中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2] 台址优势 - 青海冷湖赛什腾山海拔4312米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2] - 冷湖地区人口稀少 几乎没有光污染 具有最优视宁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