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2.0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行业观察|涅槃者“商汤”:当AI明星公司再一次穿越产业周期
搜狐财经· 2025-08-04 12:31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推动"1+X"战略 自2024年12月提出以来已有6家生态企业完成或接近完成融资 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2] - "1"代表集团核心业务 打造AI云并集成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 "X"代表拆分出的生态企业矩阵 包括智能汽车、家庭机器人、智慧医疗和智慧零售等独立运营板块[8] - 战略目标包括坚定生成式AI核心业务加速盈利 利用集团基础设施协同效应 以及通过独立CEO机制适应市场化发展[8] 组织架构变革 - 公司实施管理层年轻化革命 让90后95后直接接管成熟团队 资深业务负责人转为辅助角色[5] - 提出"Re-CoFound"概念 通过新组织架构和激励模式激发员工二次创业积极性[5] - 核心管理团队重塑 5位执行董事分别来自研发、产品、业务、财务和投资并购等不同领域[9]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收入37.3亿元 同比增长10.8% 其中生成式AI收入24.04亿元 同比增长103%[2] - 2024年研发支出41.31亿元 较2023年的34.66亿元增长19.2% 同时亏损呈现收窄趋势[17] - 公司最新市值约619亿港元[2] 市场地位 - 以13.8%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 仅次于百度与阿里云[2] - 成立11年历经多次技术浪潮更迭 仍占据产业重要位置[2] 技术发展历程 - 早期发现定制化模型成本过高 转向开发通用视觉模型[14] - 在Transformer技术未普及时已超前投资算力 累计拥有12000张显卡[15] - 大模型时代来临后 原有算力储备成为重要竞争优势[15] 行业周期挑战 - AI行业存在从共识到反共识的迭代规律 导致频繁出现新周期[12][13] - 许多AI公司因未能及时跟上技术迭代而倒下[13] - 公司经历多次周期考验 包括算力投入高资本支出阶段和IPO期间的地缘政治挑战[16] 业务转型背景 - 疫情三年导致智慧城市项目节奏暂缓 直接影响规模化业务和现金牛[10] - 生成式AI崛起打破原有发展模式 垂直领域赛道需要更长孵化周期[10] - 公司将长赛道业务定义为"下注长赛道" 通过外部伙伴和投资方共同孵化[10] 核心竞争力建设 - 坚持技术原创和人才培养体系 尽管这意味着大规模研发支出[17] - 提出技术商业化需超过"工业红线" 即AI表现必须优于人类才能商业化[18] - 反对AI"论斤卖"的定价模式 主张通过产品体验和服务价值实现差异化[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