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心理健康

搜索文档
聆心智能发布 AI 心理测评系统等多款产品,黄民烈:“AI+ 心理健康”赛道将迎来黄金十年
AI前线· 2025-08-30 05:33
产品发布与技术升级 - 公司正式发布三款AI+心理产品:AI心理测评系统、AI双师互动心理课和聆心心育空间,并升级心理大模型Emohaa [2] - AI心理测评系统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无感多模态测评,支持DSM-5标准和M.I.N.I.工具的心理健康筛查,覆盖人格、情绪、行为等多维度成长评估 [2] - AI双师互动心理课采用AI教师与现场教师协作模式,依据教育部指导纲要设计五大模块课程,实时捕捉课堂内容并融入专业心理技术 [3] - 聆心心育空间已在全国百余所中小学落地,提供情绪舒缓、AI对话陪伴、实时情绪分析及危机预警功能 [3] - 产品技术基于Emohaa心理大模型和智谱GLM-4.5基座模型的升级 [5] - Emohaa大模型具备情感陪伴、轻度干预等四大功能,覆盖九大类心理话题,积累超10万小时专业咨询数据 [6] - Emohaa在情感理解、情绪支持等维度获全球开源模型最高评分,专业主观打分认可其理性与情感体验能力 [6]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约有1.7亿人患精神疾病,心理亚健康人群达7亿,心理从业人员与人口比例1:30万,远低于美国的1:3000 [11] - 心理健康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缺乏统一规范,银发经济与老龄化社会进一步推高需求 [11] - AI技术将变革心理咨询与精神诊疗赛道,推动教育平权和心理健康服务平权 [9] - AI+心理健康赛道预计迎来黄金十年,但当前市场规模受病耻感和低就医意愿限制 [11] 技术演进与AI应用潜力 - 大模型发展进入认知智能阶段,注重理解、推理与执行,AI心理咨询师是典型应用 [13] - 情感智能将成为2025年后关键方向,实现机器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深度理解 [13] - 大模型可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平权,为资源薄弱群体提供可靠支持,高端专家服务价格在2000-4000元,中级在1000-2500元 [14] - 生成式大模型在情感支持取得进展,例如谷歌LaMDA、Inflection Pi和Character AI [16] - 心理支持AI需重点建模情绪、认知与行为三变量,当前大模型情感理解得分低于人类(GPT-4情感理解<50分 vs 人类70-90分) [17] - 大模型可用于模拟来访者辅助咨询培训,生成虚拟案例供学员练习 [17] - AI在心理状态筛查、咨询师培训、危机干预等方面达到实用水平,未来5年AI咨询师有望达初/中级水平 [17] 挑战与发展方向 - AI心理应用需融合多维信息(如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应对问题复杂性、动态性和个体差异 [18] - 需整合非文字信息(学业、行为、社交)构建全面健康支持平台,超越文本对话局限 [18] - 公司使命是提供7×24小时可用心理健康服务,包括AI咨询师、心理空间系统、心理体检和AI双师课程 [18] - 未来需结合机器智能(智商)与情感智能(社交、陪伴),打造高度个性化超级AI助手 [18]
AI陪聊 抢得走心理医生的“饭碗”吗?
36氪· 2025-08-26 05:15
AI心理健康行业发展现状 - AI心理健康被视为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最佳落地场景之一,具备成为廉价心理咨询师的潜力,擅长倾听和共情,可7x24小时在线服务,学习海量案例后答案质量甚至优于新人咨询师 [1] - 互联网大厂如京东健康推出基于京医千询大模型的AI心理陪伴师聊愈小宇宙,阿里云推出情感陪伴行业模型通义星尘,百度通过投资西湖心辰进入赛道,头部平台好心情完成数亿元融资重点研发AI心理陪伴机器人 [2][14] - 初创公司西湖心辰累计服务近千万C端用户,镜象科技为200余家学校提供筛查服务,领本AI服务超1万所学校日均处理3万例咨询,行业仍处早期阶段未形成绝对头部企业 [2][12][14][15] 市场需求与核心痛点 - 社会压力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普遍,专业心理医生稀缺,院内心理科投入不足且基层医院常缺配置,院外咨询服务价格高昂且资质参差不齐 [3] - 门诊量显著增加且普通临床心理科远超精神障碍门诊,焦虑抑郁失眠占多数,大部分用户未达疾病程度仅需情绪疏导 [3] - AI更适合处理轻症情绪问题分流患者,研究显示AI机器人Therabot辅助治疗4周后抑郁症症状减少51%,焦虑症症状减少31%,且建立信任度与人类治疗师相当 [4][5] 技术局限性与应用边界 - AI产品聊天能力有限且套路明显,常先安抚情绪再罗列解决方案,受传统心理咨询语料限制难以适应用户主导对话模式 [6] - 无法识别隐性自杀倾向等高风险情况,缺乏与精神科的转诊衔接机制,受伦理和责任归属限制难以触及严肃医疗问题 [6][7] - 更适合作为情绪出口而非替代医生,主要定位是辅助工具而非独立决策者,需避免处理重症病例 [1][6][7] 商业化路径与落地场景 - C端付费意愿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需绑定药医业务或转向B端/G端,如镜象科技为学校政府机构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京东健康将AI陪聊链接药品销售业务转化率约1% [9][12] - 开发者需聚焦细分场景提升效率,如认知障碍人群训练程序化对话,学校筛查、企业员工心理服务等B端需求更明确 [10][11][12] - 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心情、昭阳医生等模式仍高度依赖药医结合,纯线上咨询业务盈利困难 [9] 企业生态与产品形态 - 京东健康聊愈小宇宙提供即时咨询和心理测评,阿里云通义星尘支持角色定制和多场景陪伴,西湖心辰覆盖情感陪伴和内容创作 [14] - 心纪源推出AI卡通动物聊愈师,心跃智能面向专业从业者提供AI工具和客户管理平台,领本AI聚焦青少年情感识别 [15] - 产品形态涵盖情绪疏导机器人、认知训练Agent、心理健康筛查系统及专业辅助软件,技术路径包括自研大模型和行业垂类模型 [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