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血压
icon
搜索文档
Cell子刊: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男性、年轻人、农村居民
生物世界· 2025-08-29 11:50
高血压患病率趋势 - 2021-202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达31.6% 较2012-2015年显著绝对增加8.4%[3][4]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9.3%和5.3%[3][4] - 年龄标准化高血压患病率从2012-2015年的22.3%上升至2021-2022年的31.2%[4] 人群差异特征 - 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在男性 农村居民及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人群中尤为显著[3][4] - 年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3] - 男性和农村居民的高血压管理水平相对较低[4] 疾病管理现状 - 2021-2022年高血压知晓率 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3.3% 38.7%和12.9%[4] - 高血压控制率处于12.9%的较低水平[4] - 研究强调需针对高危人群和医疗服务不足群体加强干预[3]
多地湿热天气持续 为何高血压患者需要特别“上心”?这份健康提示请收藏↓
央视网· 2025-08-26 08:24
湿热天气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机制 - 高温高湿环境下(湿度超过80% 气温30℃以上)人体面临双重困境:高温导致血液水分减少及黏稠度上升 高湿阻碍汗液蒸发并降低散热效率 同时低气压减少氧气含量 迫使心脏负荷增加[4] - 湿度每增加10% 血压波动幅度扩大5-8mmHg 这种波动易引发血管痉挛 包括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病例增加的重要原因[6] - 高温既可能通过血管扩张和血容量降低导致血压下降 又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率上升和血管收缩 造成部分患者血压升高[6] 血压与心率监测要求 - 建议高血压患者早晚各监测一次血压和心率 需特别关注清晨高血压时段(晨峰)因该时段心脑血管事件高发[9] - 若心率持续高于80次/分钟 需前往专科门诊诊疗 同时增加测量频次以应对湿热天气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6][9] 饮食管理建议 - 每日盐摄入量需严格控制:普通人不超过5克 高血压患者控制在3-5克 但大量出汗人群可适当增加摄入[10] - 推荐低盐低脂富钾饮食 多食用香蕉/菠菜/土豆等高钾食物 适当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 避免高糖冰水[12] 运动指导原则 - 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 最佳运动时段为6-7时或19-20时(气温较低时段) 运动需循序渐进且适可而止[13] - 室内运动时空调温度宜设定26℃ 避免内外温差过大 运动后不可直吹空调 沐浴水温需控制在37-40℃ 且需休息15分钟后再洗澡[13] - 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需立即停止 休息后未缓解需就医 血压正常或偏低时不可擅自停药[13][15] 症状预警与就医指引 - 出现胸闷/胸痛/心慌/乏力/憋气等症状时 需及时到专科就诊咨询 血压异常时需专业评估而非自行调整药物[15]
身体3个部位发麻,可能是脑梗信号
环球时报· 2025-07-03 03:45
脑梗早期征兆 - 舌头发麻可能是脑梗早期信号 舌神经连接大脑 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舌头发麻发硬 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 [3] - 面部发麻与脑部供血不足相关 可能伴随口眼歪斜 流口水等症状 [5] - 单侧肢体麻木由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引起 若仅一侧肢体麻木需警惕脑卒中 [5] 脑血管病麻木特征 - 麻木感突然发生 可能在静息 运动或夜间出现 [5] - 多为单侧麻木 可能从局部扩展到半身 由短暂性发展为持续性 [6] - 症状与体位变化无关 不会因体位改变而消失 [7] - 常伴随肢体无力 头晕 头痛 视力障碍 记忆减退等症状 [8] 脑梗危险因素 - 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 增加血液黏稠度 易形成血管斑块 [10]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高油饮食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 [12] - 情绪波动释放应激激素 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长期损伤血管内皮 [14] - 夜间打鼾造成反复缺氧 增加血液黏稠度 诱发血栓形成 [16] - 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吸烟者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18] 预防建议 - 每坐1小时活动5分钟 促进血液流动 [11] - 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 [13] - 通过深呼吸 冥想缓解压力 [14] - 调整睡姿避免仰卧 尽早就医检查打鼾 [17] - 积极戒烟 必要时采用药物或行为干预 [18]
这些习惯正给你的血管添堵
北京青年报· 2025-05-26 01:12
高盐高糖饮食对血管健康的危害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钠使身体存更多水分 血液量增加 心脏需超负荷泵血 长期可致血管变脆 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狭窄 心脏可能衰竭[1] - 高糖饮食促使脂肪在血管内壁堆积 造成动脉硬化 血糖波动损伤血管内皮 炎症因子持续破坏 血液黏稠度增加 心脏负担加重[1] - 盐糖协同作用加剧危害 盐分滞留水分影响血糖控制 高血糖促进肾脏回收盐分 形成恶性循环 中风和心梗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1] 高脂及反式脂肪酸的影响 - 高脂肪 高胆固醇及含反式脂肪酸食物对血管健康构成显著威胁 建议减少摄入[2] 久坐不动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 每日久坐超8小时者心脏病风险比普通人高47% 腿部血流减缓导致心脏代偿性加强泵血 可能引发心肌缺血[3] - 久坐导致血液中脂肪糖分堆积 血管狭窄硬化 坐1小时以上血液黏稠度显著上升 高血压糖尿病风险增加[3] - 连续静坐12小时肺栓塞风险翻倍 小腿血流淤积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3] - 久坐加速血管老化 30岁人群血管年龄可能达40岁水平[3] 熬夜与心理压力的心血管影响 - 连续熬夜3天血管年龄老化10岁 心脏长期超负荷运转 可能出现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甚至心梗[4] - 熬夜压力促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堆积 血管壁硬化加速 年轻人熬夜一年血管硬度比同龄人高30%[4] - 熬夜引发肾上腺素分泌激增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常见头痛心慌为血压异常信号[4] - 40岁以下猝死案例中60%与熬夜相关心血管问题有关 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下肢血栓[5]
高血压与血管健康息息相关 听专家科普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01:12
高血压与血管健康的关系 - 高血压对血管的破坏如同洪水对堤坝的反复冲刷,长期高压冲击导致血管壁弹性纤维断裂、胶原增生,血管逐渐硬化[1] - 高压血流磨损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因子释放和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不定时炸弹",可能引发脑梗或脑出血[1] -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翻倍,高血压的伤害是全身性的,可能导致肾衰竭、视力丧失和心梗[1] 高血压的临床案例 - 30岁患者小林(身高1米75,体重230斤)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血压飙升至180mmHg,最终突发脑干出血,虽经抢救存活但遗留严重后遗症[2] -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伴随剧烈头痛、偏瘫或昏迷,脑干等关键功能区受损会导致不可逆后遗症,部分患者在送医途中即失去抢救机会[2] 血管健康管理建议 - 健康人群需控制每日摄盐量在6克以内,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钾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3] - 高血压患者需终身管理血压,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服药者定期复查靶器官功能,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以下(中青年130/80mmHg)[3] - 生活干预措施包括每天30分钟快走、23点前入睡、每日10分钟握力训练,可改善血管弹性和微循环[3] 健康日主题与意义 - "世界高血压日"今年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全国血管健康日"日期5.18源于总胆固醇异常临界值5.18mmol/L[1]
“盯上”中青年 治疗高血压这些误区要避开!
央视新闻· 2025-05-17 03:57
高血压流行病学数据 -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达2.45亿 发病率为27.8% 其中95%为原发性高血压 [1] - 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接近50% 各年龄段患者均呈增长趋势 中青年增速最快 [1] - 20-39岁青年患者发病率较1991年增长144.4% 40-59岁人群增长87% 与体力活动下降及不良生活方式相关 [3] 高血压诊断标准 - 理想血压为高压<120mmHg/低压<80mmHg 高压120-139mmHg或低压80-89mmHg属高血压前期 [4] - 非同日3次测量高压≥140mmHg或低压≥90mmHg可确诊高血压 [4] 高血压危害与防治 - 心血管疾病70%归因于高血压 可导致脑出血 脑梗 心梗 肾衰等并发症 [6] - 预防措施包括每日食盐摄入≤5克 减少高油高糖食物 戒烟限酒 保证睡眠 坚持运动 [6] - 降压药需长期服用且无成瘾性 单一用药无效时可联合用药 [8] 高血压常见误区 - 规范降压药副作用轻微 芹菜汁 三七粉等替代方案效果有限 [11] - 饮酒超二两会导致血压波动 次日反射性升高增加脑血管风险 [13] - 柚子与硝苯地平 非洛地平 氨氯地平等药物存在代谢冲突 增强降压作用 [15]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妊娠女性需提前监测血压 妊娠后突然限盐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17]
世界高血压日:关注血压健康,科学防治是关键
新华网· 2025-05-16 07:29
高血压患病现状 - 全球高血压患者约13亿人 其中近半数未得到有效控制 [2] -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7% 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2] - 高血压病因多样 包括高钠饮食 缺乏运动 肥胖 烟酒嗜好及精神压力等 [2] 疾病危害 -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 心肌肥厚 增加心梗 脑卒中风险 [2] - 肾脏或肾动脉受损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 眼底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 - 我国高血压知晓率 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许多患者未能及时就医 [2] 防治误区 - 高血压早期症状不典型 需通过定期测量识别 尤其高危人群 [3] - 血压升高对身体的损害持续存在 即使无症状也会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损伤 [3] - 原发性高血压可通过控制饮食 体重 压力等因素改善 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治疗原发病控制 [3] - 降压药需长期服用维持血压稳定 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 但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3] 治疗手段 -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 可能出现明显血压下降 可减少药物 [4] - 原发性高血压可采用介入治疗手段 如肾动脉去神经术 以减少用药负担 [4] 生活方式干预 - 日常预防需采取饮食干预 运动干预 减压减重 严格戒烟 限制饮酒等综合措施 [5] - 高血压患者应增加富钾食物 清淡饮食 少吃高脂肪 高胆固醇食物 多吃蔬果和膳食纤维 [6] -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 八段锦可疏通气血 增强脏腑功能 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6] - 中医建议保持良好心态 通过穴位按摩 耳穴压丸及膳食养生等方法辅助治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