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足够好的工作
icon
搜索文档
你的身份不由你的职业所定义
36氪· 2025-08-20 08:47
小渔村里,商人坐在沙滩上,看渔夫每天来此捕鱼。想不到渔夫捕的鱼如此肥美,商人便问 他每天得花多少工夫。 "然后你搬到城里住,再搞一个配送站。" "再然后呢?" "再然后就把生意扩大到全球,你的公司就能上 "不多,就一会儿。"渔夫答道。 "那你何不多花点时间,多捕一些上来?"商人问。 "我只需要这么多。" "那你每天都忙什么呢?" "睡饱就起,抓几条鱼,陪陪孩子,再和老婆睡个午觉,下午叫几个朋友,去镇上喝酒、弹 吉他。"渔夫答。 商人震惊了。他亮明身份,说自己是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只要渔夫听他一言,生意定能做大 做强。"你去买一艘大船,把赚的钱拿来开一家罐头厂。" "然后呢?"渔夫问。 市了。等时机成熟,你套现离场,不就成大富翁了!" "那又怎样?" "那你就可以退休了,找个小渔村,睡到自然醒,每天抓几条鱼,陪陪孩子,和老婆睡个午 觉,叫上三五好友,去镇上喝酒、弹吉他。" 渔夫笑了笑,继续在沙滩上忙碌起来。 我喜欢这则寓言。这个故事最初来自1963年德国的一篇短篇小说,后来广为流传。不过,故事里商人以 工作为中心的人生观倒是极具美国特色。美国可谓人人都信奉"我生产,所以我存在"的准则。 美国人初次见面,上来就问" ...
你的身份不由你的职业所定义
腾讯研究院· 2025-08-20 08:38
核心观点 - 工作主义文化在全球蔓延 工作已从谋生手段演变为个人身份和意义的核心来源 导致过度工作和对职业成就的不健康期待[7][11][15] - 追求"足够好的工作"理念 主张将工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避免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职业成就[16][21] -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工作时长反超其他发达国家 2021年美国人均工作时长比德国高出30% 体现工作文化的国别差异[13] 工作主义现象分析 - 美国95%青少年认为拥有喜欢的职业对成年生活"极其或非常重要" 远高于对赚钱或与人为善的重视程度[7] - 高收入群体中三分之二认同工作提供人生意义 仅三分之一低收入或无大学学历者持相同观点[11] - 工作已具备宗教特性 提供意义/共同体/使命感 记者德里克·汤普森将其定义为"工作主义"(workism)[7] 历史演变与数据对比 - 工业革命后工作时长激增 19世纪中期工人普遍每日工作10-12小时 每周6-7天[12] - 1975年美德工作时长相同 但到2021年美国反超德国30% 违背财富与工作时长反比的历史规律[11][13] - 工会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33%下降至2021年的10% 削弱劳动者集体谈判能力[14] 文化与社会影响 - 日本等国家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导致生育率跌破纪录 美国年轻人抑郁焦虑与职业期待过高相关[15] - 全球每年死于工作过劳人数已超过疟疾致死人数 显示过度工作的健康风险[15] - 资本主义与新教工作伦理构成美国文化基因 形成"人的价值基于产出"的社会哲学[11] 解决方案与理念倡导 - 采用温尼科特"足够好"理论 主张工作应达到够用标准而非完美 由个体主导工作与生活关系[16] - 诗人安尼斯·莫加尼提出:工作只是工作 有人为热爱工作 有人为闲暇工作 两者无高下之分[17] - 建议通过多元化身份建构(配偶/父母/朋友等)分散意义来源 避免将所有精力投入职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