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吝啬鬼理论

搜索文档
高手都在“自讨苦吃”:一项可以重塑人生的关键技能
36氪· 2025-09-29 07:09
因为这是生存必需。我们祖先生活在野外,保存能量至关重要。他们必须狩猎、觅食、与对手搏斗、躲 避捕食者。一步走错,后果就是死亡。 现如今,这个世界安全多了。但自狩猎采集时代以来,人脑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这 就是为什么,如果你不抵制的话,大脑在解决问题时总会选择最容易走的路。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离开沙发去健身,或者在困难的项目上拖延,又或者发现自己总是在睡懒 觉、吃垃圾食品、刷 Instagram、冲动购物,或是狂追《绝命毒师》,你都可以把这归咎于进化。 问题在于,这些安逸的选择反而会让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这种选择起初会让你感觉良好,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却会带来厌倦、沮丧和悔恨。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天生懒惰,但最顶级的成长,恰恰藏在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里。文 章来自编译。 人类大脑天生喜欢避难就易(就像认知吝啬鬼理论的解释那样)。从智人进化的初期开始,我们的大脑 就被训练成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此,如果你想赢得人生,想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成就,你就需要在短期内打破大 ...
文学经典还是毒鸡汤?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0:28
文学经典《海蒂》的核心争议 - 小说《海蒂》内核包含反现代文明的三个面向:宗教神迹、自然疗愈、贬低现代医护[1][2] - 原著中大量宗教说教内容(如千字篇幅强调祷告意义)在2015年电影《海蒂和爷爷》中被完全删除[2][3] - 豆瓣外国小说Top100排名第97,电影Top250排名第40,微信读书推荐值达92 3%[1] 宗教宣教与文学表达 - 小说通过角色对话直接灌输宗教价值观(如"上帝已安排好一切""祈祷必要性"等),人物呈现符号化[2][3] - 结尾总结性场景:角色用余生感谢上帝,强化宗教主题[3] -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已禁止公立小学宗教教育,原著价值观与现代性存在冲突[3] 自然疗愈与反智倾向 - 通过阿尔卑斯山环境与爷爷的护理(如特殊草药喂羊产奶)实现克拉拉康复,否定现代医学[5][6] - 情节设计将康复归因于"上帝赐予的阳光空气",呼应19世纪自然疗法潮流[6][7] - 作者同时推崇识字教育,与反都市文明立场存在逻辑割裂[7] 文学价值与时代局限性 - 线性叙事、直白说教、粗糙情节(如梦游情节逻辑漏洞)显示审美坍缩[9][10] - 若匿名投稿现代出版社,出版可能性极低,当前地位依赖经典标签[10] - 文科经典权威崇拜现象显著,阐释共同体维护话语权导致过时作品被神化[12][13] 社会心理与传播机制 - 阿尔卑斯风光、纯真孩童等元素构建"纯净乌托邦",契合都市人群对自然的想象[13] - 权威光环效应降低判断成本,文艺青年依赖"归来仍是少年"等金句规避深度思考[13][15] - 19世纪浪漫主义反工业文明背景被包装为"返璞归真",实际隐含反智风险[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