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

搜索文档
一位名字中带“诗”的工地大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22:46
核心观点 - 河南农民工刘诗利在繁重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其故事通过视频走红,引发广泛共鸣 [4][5][6] - 陈行甲在签售会上主动与刘诗利互动并赠书,称其为"书写生涯最高褒奖" [5][6] - 刘诗利代表普通劳动者对知识的追求,体现精神富足与职业提升的关联 [9][10][11] 人物背景 - 刘诗利:58岁河南濮阳农民,曾担任村小教师11年,现为北京通州工地零工,日收入200-300元 [8][9] - 通勤方式:从马驹桥到北京图书大厦需30公里,选择公交/地铁或骑行2小时 [7][9] - 阅读动机:既为精神需求(翻字典消遣),也为职业技能提升(建筑类书籍) [11][12] 事件传播 - 视频数据: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拍摄的4分钟视频获10万+浏览/点赞/收藏 [4][6] - 网友反馈:4.6万条评论中,最高赞评论(5000+赞)强调"坚持热爱"的感染力 [6][9] - 媒体评价:央广网、大河报等追踪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赞其"构筑精神家园" [6][12] 后续发展 - 陈行甲与刘诗利建立长期联系,计划见面聚餐并保持年度问候 [6][7] - 人民日报出版社向刘诗利赠送7本书籍,包括《在峡江的转弯处》等 [12] - 刘诗利婉拒物质帮助,强调"自食其力"的价值观 [12] 社会意义 - 职业关联:刘诗利通过阅读提升砌墙/钢筋绑扎技能,日收入可增加50%(200→300元) [10][11] - 群体代表:编辑张炜煜称其体现"农村上进农民"形象,网友赞"水泥困不住的心灵" [9][12] - 文化现象:事件反映公众对"全民阅读"价值的认可,超越学历/职业标签 [6][9]
东方意境在园林里流淌(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5 22:11
中国园林历史发展 - 中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囿",春秋战国至秦汉演变为"苑囿"并融入更多造景元素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推动自然山水园和私家园林兴起 [1] - 明清两代园林艺术达到巅峰,皇家园林恢弘壮丽,私家园林以小见大,《园冶》《长物志》等著作标志理论成熟 [1]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 - 园林以自然为基底,融合文化与哲学,在世界造园中独树一帜 [1] - 叠山理水是核心内容,通过选石掇山营造峰岭奇峭、丘壑清幽的意境,水的多样形态呈现灵动空间 [1] - 建筑是点睛之笔,轩榭廊坊亭桥等不仅实用也是最佳观景处,借景框景手法拓展空间意境 [1] 园林文化内涵 - 楹联体现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情思,如苏州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2] - 中国园林审美标准形成于文化血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模式与西方几何对称花园完全不同 [2] - 园林采用蜿蜒小径、错落亭台构建含蓄东方意境,漏窗框景诠释"不全之全"的美学智慧 [2] 园林现代发展 - 现代人用混凝土模仿太湖石、数字投影技术融入水景,将传统"借景"转化为对城市山海的框取 [3] - 传统园林步入现代语境是对"慢生活"的回归,也是在快节奏时代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