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简约
icon
搜索文档
整合资源高效办赛
经济日报· 2025-08-06 22:01
核心观点 - 成都世运会通过数字化电力监测、高效服务保障体系及可持续场馆利用模式 实现赛事运营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推动体育产业规模扩大和消费增长 [1][2] 电力保障体系 - 智慧保电指挥中心通过数字模型替代人工监测 预警速度提升90%以上 实现电流全路径监测管控 [1]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天府新区供电公司承担核心保电任务 电网脉络通过数字化大屏实时可视化 [1] 赛事服务架构 - 构建以客群体验为中心的服务保障体系 覆盖礼宾、抵离、交通等环节 遵循"就近参赛"原则 [1] - 5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投入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 提供开闭幕式、世运村及竞赛场馆的专业服务 [1] 场馆建设与复用 - 27个竞赛场馆中18个为既有场馆功能调整 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 实现零新建场馆 [1] - 成都体育学院游泳馆采用"巡回赛—正赛"两阶段共用模式 LED灯光系统等关键设施直接复用 避免重复投入 [2] - 城北体育馆办公物资均为借用 赛后归还 所有场馆赛后均实现可持续利用 [2] 体育产业促进 - 开展"万人千场"友谊赛等系列活动 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 建设社区运动角407个 天府绿道新空间830处 [2] - 2024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超1500亿元 体育消费规模目标突破800亿元 [2] 赛事遗产管理 - 将梳理形成世运会项目竞赛规则、场地设施等赛后保留清单 使赛事成果惠及市民 [2] - 通过"世运新十二月市"全民体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拉动消费 打造惠民名片 [2]
成都世运会丨迎接世运会 一座52岁体育馆续写传奇
新华网· 2025-08-06 10:17
场馆历史与定位 - 城北体育馆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已有52年历史,是成都乃至四川第一个综合性体育场馆[4] - 该场馆是成都体育舞蹈运动的发源地,曾承办费翔演唱会等文化活动,2023年成为成都大运会武术项目首金诞生地[4] - 场馆一度没落变为电器市场,后通过国际赛事承办实现涅槃重生[11][13] 世运会赛事规划 - 世运会期间将承办拉丁舞、标准舞和霹雳舞比赛,产生4枚金牌[5] - 参赛运动员包括48对拉丁舞选手、48对标准舞选手及16名男/女霹雳舞选手,含巴黎奥运会铜牌得主刘清漪[5] - 赛事结束后将于9月17日前移交,后续举办第13届世界体育舞蹈大赛[12] 场馆改造与运营 - 采用"微创手术"式改造,健身房改为运动员休息室,办公设备采用租赁方式[5] - 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采用节能灯具和透水混凝土工艺降低能耗[10] - 赛后将转型为体育舞蹈培训基地,开放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健身服务,收费仅几十元[12] 社会影响 - 带动周边社区运动热潮,市民对霹雳舞等新潮赛事表现出强烈期待[11][12] - 总坪路面改造后具有降温减碳效果,透水混凝土促进地表水分蒸发[10]
广州市召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工作推进会
广州日报· 2025-06-04 01:24
孙志洋强调,要锚定"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办赛目标,加强向上联络沟 通、兄弟城市协调对接,扎实推进赛事侧、场馆侧、开幕式侧、城市侧、宣传侧各项工作转段提速增 效。要倒排时间节点,压茬推进测试赛、提前赛、火炬传递、开幕式彩排及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等重 点任务。提前谋划开展倒计时100天、30天系列宣传活动,在机场、高铁站、交通干道等重点区域加大 宣传力度,营造全城全民迎全运的浓厚氛围。全面开展指挥、票务、安检等各类系统运行推演,周密细 致做好施工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赛事筹备工作 市委副书记陈向新,市领导孙太平、边立明、江智涛、赖志鸿,广州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彭 高峰,市直有关单位、广州赛区执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全面展现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风采 郭永航孙志洋出席 6月2日,广州市召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 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听取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式及广州赛区有关筹备工作情 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书记郭永航主持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志洋作工作部署。 ...
成都世运会各场馆赛后有序向社会开放
央视网· 2025-04-29 03:44
场馆建设策略 - 坚持能改不建原则 27个竞赛场馆均为改建或临建[1] - 全部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可循环利用材料 采取装配式标准化建设模式实现标件生产和集约安装[1] - 采用一馆一策安排建设时序 尽可能缩短在营场馆占用时间[1] 设备设施配置 - 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原则 采用租借与采购相结合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器材购置成本[1] - 已完成34个大项60个分项竞赛器材的全部配置[1] - 赛后所有采购器材将统筹用于竞技训练青少年人才培养全民健身和专业赛事筹办[1] 活动组织优化 - 优化火炬传递线路合理设定传递人数 展现中国特色巴蜀风韵和成都魅力[2] - 精简开闭幕式演出时长优化活动仪式流程[2] - 采用专门运力及其他保障措施细化交通保障 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2] 赛后利用规划 - 场馆将有序向社会开放 服务于专业培训赛事举办和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1] - 重点为市民参与非奥项目新兴项目提供更多选择和服务[1] - 器材和场馆资源将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