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

搜索文档
一场海拔5500米的烟花秀,“炸”出了哪些空白
和讯· 2025-09-23 09:10
事件概述 - 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举办《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表演 使用145根扇形彩烟形成3000米长彩虹 主办方声称烟花材料为生物可降解且燃放等级为V级(最低风险等级) 噪音与光污染低于夜间焰火[2] - 项目团队通过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 并对草甸和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 声称确保不留生态隐患[3] - 活动引发公众强烈谴责 被指违背户外品牌"自然无痕"理念 与始祖鸟此前推广的LNT(Leave No Trace)原则(包括保持自然原貌、谨慎用火、尊重野生动植物等)直接冲突[4] - 日喀则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 将依法依规处理[4] 政策监管背景 - 西藏自治区于2025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办法 总则第三条明确要求生态保护工作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等原则[5]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 西藏50%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2022年完成营造林117.9万亩 修复退化草原437.5万亩[8] - 专家指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对人类活动有严格要求 但部分省份(如云南)已公示生态红线范围 而西藏尚未完全公开 导致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存在弱化风险[8] 生态影响评估 - 高海拔生态修复面临极大挑战 高原草甸和森林破坏后恢复难度极高 即便科学人工干预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9] - 项目团队采用的"翻土"修复方式被专业环保机构视为二次伤害 可能加剧生态破坏[9][10] - 绿色和平机构指出此次事件可检验新施行的生态保护办法实际操作漏洞 并探讨法律法规衔接与执行偏差问题[6] 行业影响 - 户外品牌营销活动与环保理念的背离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影响品牌价值[4] - 事件凸显企业在高生态敏感区域开展商业活动时需加强合规审查和科学评估[6][8]
校地联动共商土地治理,青春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江西农大“三农”实践队与广昌县自然资源局开展土地资源专题座谈会
中国食品网· 2025-07-08 08:08
土地资源现状 - 广昌县作为典型丘陵农业县,耕地细碎化程度高,户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60%以上分布在坡度15度以上的山地[2] - 农机综合机械化率不足30%,每亩耕地机械化作业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出40%以上[2] - 土地分散导致灌溉设施重复建设,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2] 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矛盾 - 广昌县生态红线地区77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48.31%,是抚州市生态红线占比最高的县区[2] - 部分具有重要农业价值的丘陵梯田被划入生态红线,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限[2] - 尖峰乡部分高标准农田因邻近生态红线无法配套建设灌溉设施,影响粮食产能提升[3] 政策优化建议 - 建议建立生态红线动态调整机制,将坡度较缓、集中连片的耕地优先调出生态红线[3] - 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在生态红线边缘区域发展立体种养,既保护生态又提升土地产出[3] - 提出"进出平衡"政策引导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推进[3] 技术赋能与政策落地 - 当前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多以文件形式下达,缺乏通俗易懂解读[3] - 建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政策微宣讲+技术实操"方式提高政策接受度[3] - 实践队提出"青年助农"计划,将政策"翻译"成更接地气的乡音土语[3] 校地合作机制 - 自然资源局希望实践队整合耕地质量、流转需求、生态红线等数据,实现土地信息动态监测与精准配置[5] - 高校科研应与基层需求深度对接,学术研究必须向下扎根[7] - 实践队将针对广昌县土地细碎化问题开展专项调研,自然资源局继续优化生态红线调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