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搜索文档
【中国新闻网】南海永暑礁近岸海域现“美人鱼”儒艮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01:1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1日通报称,今年7月中旬以来,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与中国 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简称"岛礁中心")驻站科研人员在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儒艮活动。 8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等单 位的科研人员再次共同目击了儒艮在海面的活动情况。这是近半年来,在永暑礁继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玳瑁、绿海龟等活动后,首次在该海域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儒艮的持续活动踪迹,这不仅填补了该海域 海洋中的儒艮(资料图)。南海海洋研究所 供图 的物种分布空白,更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有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儒艮通常喜欢成群活动,常以2至3头的家族群形式出现,此次为何单独"流浪"至此尚待监测研究。 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星宇指出,永暑礁形成的珊瑚礁、浅海海草床、沙滩产卵场等丰富生境, 支撑了海洋生物的栖息与繁衍,也是南海岛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育的有力佐证。 据了解,此次发现得益于南海海洋所与驻岛环保部门构建的岛礁安全运行长期联合监测体系。岛礁 中心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深化岛礁中心与驻岛环保部门的合作,强化南海岛 ...
法媒:比利时用百年沉船“复活”欧洲平牡蛎
环球时报· 2025-07-22 22:49
生态保护项目 - 比利时将一艘1906年沉船改造为欧洲平牡蛎繁殖地 旨在恢复濒危种群并促进北海生态系统保护 [1][2] - 项目投放20万只附着于可降解材料的平牡蛎幼苗至30米水深沉船底部 预计3万只能成熟并形成净化水质的礁石 [2] - 沉船被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禁止周边海域捕捞和破坏性活动 项目获欧盟资助为期两年 [2] 物种历史背景 - 欧洲平牡蛎曾广泛分布于北海海域 19世纪后因过度捕捞、寄生虫和气候变化导致礁体消失 [1] - 太平洋牡蛎因繁殖快、无天敌被引入欧洲后迅速扩张 进一步挤压本土牡蛎生存空间 [1] 技术实施细节 - 百年沉船自动成为比利时受保护文化遗产 兼具潜水旅游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发展潜力 [2] - 牡蛎礁可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繁殖觅食场所 最终支撑起当地完整生物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