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框架错配
icon
搜索文档
多企业接连中刀:定义撞语义,大字燃小字虚,给企业的真心话
搜狐财经· 2025-09-30 10:43
西贝的致命点,不在于"到底是不是国标意义的预制菜",而在于消费者语义里的"预制菜"。 请注意两个"定义"在现场的错位: 监管/行业的"定义":必须满足"工业化预加工、预包装、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不加防腐剂"等要素,中央厨房半成品、冷冻原料在很多口径里并不等 于预制菜。 消费者的"语义":只要不是"现场新鲜处理/烹饪",只要"冷冻、解冻、加热"的痕迹明显,就被归入预制菜。 当企业拿"定义"去对抗"语义",结果只会是赢了逻辑,输了人心。 更何况,媒体探店镜头里出现的"原料保质期长、冷冻占比高"的细节,会被观众自动翻译成: 先是西贝×罗永浩,起因是一条"朋友圈/微博"——"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 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100%不是预制菜,甚至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媒体和消费者参观。 结果呢?探店镜头里,"冷冻西兰花保质期两年""鲈鱼18个月"等关键词被不断放大。 舆论并不在乎你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它只在乎你端上来的到底是不是'新鲜'。 再是雷军年度演讲与小米17 Pro海报:正中央的大字"逆光之王"让人热血沸腾,海报角落的小字却写着"是产品设计目标"。 这四个字像根暗针,扎进了用户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