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研究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揭秘月球背面(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7-20 21:41
月球背面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取得4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2] - 嫦娥六号携带人类首份月背样品返回地球,采集于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机遇[5] - 嫦娥六号样品与嫦娥五号正面样品外观差异显著:五号样品颜色深黑为纯玄武岩,六号样品颜色发浅泛白含大量白色斜长岩组成的高地物质[6] 月球"二分性"特征 - 月球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平坦有广阔玄武岩平原,背面高地遍布月海稀少且月壳更厚[3] - 此前科学界提出多种理论解释"二分性",包括早期岩浆洋冷却结晶不均匀、月幔物质对流不对称等,但因缺乏背面样本一直未解[4] - 嫦娥六号样品显示背面月幔极度贫水,水含量仅1-1.5微克/克,为已报道数据最低值,比正面更"干",可能与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改造有关[8] 月背岩浆活动研究 - 研究团队从5克月壤中分选出108颗玄武岩岩屑,揭示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的源区[9] - 发现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表明月背岩浆活动至少持续14亿年[9] - 在极度贫水条件下岩浆产生机制成谜,现有升温、减压或放射性元素衰变理论均不适用,可能存在未知第四种机制[9] 月球古磁场发现 - 研究团队分析约28亿年前的月背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在此时发生反弹,不同于此前认为31亿年前急剧下降后持续低能量的认知[10][12] - 磁场反弹原因可能是"月球磁场发电机"主要能量来源变化或初始驱动机制再次增强[12] - 此前科学界认为月球在42-35亿年前存在接近地球强度的活跃磁场,31亿年前急剧下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