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学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6篇Cell论文:疼痛感受器、线粒体局部翻译、新型空间转录组技术、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肝细胞变化、猴痘病毒单抗...
生物世界· 2025-08-30 10:45
人源抗猴痘病毒单抗研究 - 研究团队鉴定出两种人源单克隆抗体mAb 975和mAb 981 在小鼠和恒河猴中对猴痘病毒具有潜在保护作用 [4][5][7] - 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抗体与病毒A35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 揭示了抗原-抗体界面的详细相互作用机制 [7] - 单次给药抗A35单克隆抗体可缓解恒河猴的猴痘病毒感染 为抗体药物候选物和疫苗设计提供新见解 [7] 哺乳动物微生物组与耐药基因研究 - 研究首次大规模刻画哺乳动物微生物组高分辨率图谱 鉴定出7000余种新细菌物种 显著扩展微生物多样性认知 [9][11] - 检测到521种抗生素耐药基因(ARG) 涉及13类抗生素 其中270种为关键亚型 157种在人类与哺乳动物间高度同源 [11] - 发现细菌菌株在不同宿主间广泛共享 具备跨宿主传播潜力 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新视角 [11][12] 疼痛感受器抗兴奋毒性机制 - 研究发现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TC)组分表达降低可减轻钙离子失衡和活性氧生成 保护细胞免受辣椒素诱导毒性 [14][17] - TRPV1+痛觉感受器通过维持较低ETC表达水平 增强对兴奋毒性和氧化应激的耐受性 这是一种细胞内在保护策略 [17] - 该机制对理解糖尿病 化疗等疾病导致的神经病理学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18] 线粒体局部翻译技术突破 - 研究开发光遗传学工具LOCL-TL 利用蓝光调控生物素连接酶实现哺乳动物细胞内局部翻译的精确监测 [20][24] - 揭示了线粒体外膜上翻译的两种不同机制 为研究突触可塑性 细胞器稳态等生物学过程提供通用工具 [24] - mRNA定位和翻译失调与神经系统疾病及癌症相关 该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生理条件下局部翻译研究 [24] 妊娠期肝细胞代谢适应性研究 - 利用高分辨率单细胞RNA测序发现肝细胞存在周期性"妊娠时钟"轨迹 控制妊娠期和产后代谢变化 [26][29][30] - 哺乳期诱导独特分支轨迹 特征为脂质合成和输出增加 删除gp130会影响胎儿生长 ACSS2缺乏会损害乳脂合成 [30] - 小鼠与绵羊数据比较显示肝脏代谢适应途径具有保守性 对生殖生物学和家畜管理具重要意义 [30] 新型空间转录组技术Stereo-seq V2 - 新技术首次实现对FFPE样本的全域 高分辨率原位宿主-微生物共分析 突破传统技术局限 [32][35] - 解决了FFPE样本因RNA降解和分子交联难以解读的问题 可完整呈现宿主细胞-微生物互作全貌 [35] - 推动生命科学研究从"看见细胞"迈入"看清细胞与微生物战场"的精准时代 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35]
第112届糖酒会:赛哺高载誉而归,荣膺“食品行业消费信赖品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7 07:25
行业活动与趋势 - 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举行,吸引6600余家企业参展,被誉为中国食品行业"风向标" [1]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与糖酒会组委会联合发布"中国食品工业发展70人及70品牌",表彰行业突出贡献者 [1] - 行业趋势发布会作为核心活动,汇聚350余位领军人物,涵盖院士、专家、企业高管及政府代表 [2] - 大会通过趋势发布、投资发布、产品发布等五大板块展现食品产业未来图景 [2] 公司荣誉与定位 - 公司荣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70年·成长型企业"和"消费趋势引领者品牌"双项榜单 [1] - 公司以微生态领域创新突破成为行业标杆,彰显科技型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2] - 公司微生物组学中心主任蔡峰发表《技术破局,定义益生菌新标准》主题演讲,引发行业热议 [3] 科研创新与临床成果 - 公司专利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11临床显示:每日服用600亿CFU,干预组儿童3个月身高增长比安慰剂组高2.6厘米 [3] - 临床试验联合哈佛医学院、耶鲁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in Nutrition》 [3] - 母公司发起、同济医院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评估BL-11对矮小儿童身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4] 产品技术与市场价值 - 核心产品"BL-11益生菌油滴液"采用母乳源菌株研发技术,填补国内儿童生长发育微生态管理空白 [4] - 产品通过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营养吸收,调节内源性激素平衡,刺激IGF-1生长因子生成 [4] - 公司提出"微生物组学是破解儿童生长发育难题的金钥匙",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