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饮食文化

搜索文档
煎饼忆往(多味斋)
人民日报· 2025-09-26 23:31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煎饼依然是山东人家庭常备的主食,几乎每家都有一只三根短腿支在泥灶上的黑黝 黝的铁鏊子。最初,家里摊煎饼多是祖母操作,鏊子烧热后,先用一块蘸了菜油的布抹一遍,再舀一勺 杂粮面糊倒在鏊心,以长柄的丁字木耙按住面糊顺时针转一圈,稀糊便定型为极薄的一片圆饼。初时呈 灰白色,冒出细小气泡,不消片刻就变作深灰,边缘微微翘起,随着谷物焙熟的香气散出,用铲刀轻轻 一挑,煎饼便如秋叶般飘落进旁边的秫秸筐里。后来工艺改进,面糊变成发酵的软面,摊煎饼的活计也 改由母亲操作。通常是将面团放于鏊子中心,然后手推面团缓缓向着外沿翻滚,炽热的鏊子上自然粘了 一层面皮,再拿一把以竹片做成的刮板顺势将不均匀的残面抹平,一张煎饼则即刻烙熟。因为面团含水 比面糊要少,成熟自然也快,这样既节省了柴火,又提高了效率,故而此类方式至今沿用。 在口粮尚且短缺的年代,副食自然稀缺,故而与煎饼为伍的岁月必然是清苦的。在干硬且苦涩的煎饼少 有荤腥菜蔬搭配的情况下,自家晒就的黄酱、咸菜、辣椒与葱,几乎就成了煎饼的标配。在老一辈人的 闲谈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段子:说某村新过门的媳妇受不了缺衣少食的生活煎熬,愤然跳井。当年人工 挖出的井水很浅,淹不死 ...